2022年10月4日 星期二

十年荒謬劇,國道7號環評過了

 7歷經10年環評,抗議聲浪不斷。
 
本文同時刊登於《新新聞》
 
文‧朱淑娟2022.10.4
 
歷經10年環評的「國道7號高雄段」,928日通過了。一個可以審10年的案子,必然有曲折離奇之處,國7就是。審查沒過,再「爭取」就可以翻案續審。換了市長決定不蓋的,再換一個市長又變成高雄命脈。而隨著高雄立委、民代大戰,路線可以變來變去,環評委員、高公局都沒了主張。而最實際的是,建造經費從最早的600億爆增到1350億,這些錢全都要從納稅人口袋拿出來。
 
「國道7號」提出興建的理由,是為了紓解國道1號車流。高公局強調,目前從高雄港出來的貨車、或地方短程運輸、以及屏東到高雄的車子都會用到國1。再加上仁武、南科、橋頭等產業園區,可能讓國1 更塞。
 
 
23公里7個交流道,反而可能塞車
 
這些興建理由不能說錯,但實現目標的方法很多,不只是多蓋一條路而已。就算這條路非蓋不可,也要考量適宜路線。只不過案子送環評審查前,行政院已經核定了,接著就把那個唯一方法、唯一路線送去環評,審查時就沒有轉圜。
 
一開始國7提出的路線,是從鳳鼻頭漁港附近往南,經大寮、鳳山、鳥松、仁武,全長23公里,有8個交流道(後改為7)。問題就出在交流道,幾乎13公里就有一個,相較於國道1號平均5公里一個交流道,國7的設計並不合理,但不合理的事為什麼被接受,就涉及許多政治考量。

國道7號路線(高公局提供)

環評審查時就有委員提到,這麼多交流道會讓車速變慢,不但無法解決國1阻塞,還可能加重市區交通負擔。另外環評委員也認為,貨車從臨海工業區上來與國道10號交接時,希望車子往右,順國道10號找到國道3號北上。但貨車司機為了節省油料、時間,一定會走最短的路線,也就是左轉之後到國道1號就往北走,這樣一來國道7號完全達不到效益。
 
 
環評起死回生進二階
 
「反現行國7高雄路段自救會」王順玉說:「我們不是反對國7,而是規劃路線有問題。」他認為仁武、南科等園區營運後,國 1塞車路段會集中在仁武交流道,導致國 1 南端更塞。高雄健康空氣聯盟理事長黃義英則說:「臨海工業區已經是個大汙染源,再加上國7,大林蒲的汙染會更嚴重。」
 
基於這些理由,20137月專案小組建議國道7號不應開發,但可另提替代方案送審。之後遇到新舊委員交替,環保署安排高雄市政府跟新委員協商,於是8月的環評大會出現逆轉,國道7號起死回生,可以繼續二階環評審查。
 
 
連開23次的範疇界定會議,荒謬百出
 
接著是二階環評前的範疇界定會議,從2014年到2018年總共開了23次,過程中更是怪事連連、荒謬百出。
 
一開始是7起點的南星路因為穿過一家工廠上空,工廠跟立委陳情要求改路線,於是高公局劃了一個大彎避開工廠,但這一改又太靠近鳳鼻頭社區,換當地里長跑來抗議。接著一位住在鳳鳴里的民眾指證,這條路線地下有石化、電力管線,如果再立橋墩蓋高架道路,可能重演高雄當年7的石化管線氣爆事件。這一指證引起主席、台北大學教授李育明重視,花了不少時間確認。
 
接著在各方建議下,高公局在主方案之外,提出2條替代方案:光明路案、高屏溪西側案,並在會中反反覆覆討論這三個方案那一個比較好。到了2017年好不容易定下來,高公局在二階環評時會同時提出這2個替代方案。但光明路案的附近居民聽到風聲,請出高雄立委林岱樺帶著鄉親到環保署抗議。
 
由於抗議力道太強,李育明就問高公局:「光明路這個替代方案能不能取消?」國工局回答:「環評只要有主方案就可以,不一定要有替代方案。」這種回答讓另一邊人無法接受,反現行國7自救會簡志強說:「我們每次都很認真來開會,竟然2台遊纜車就可以翻案,我回去跟我們大寮鄉親講是我們抗議不夠。」
 
 
強勢動員通過的國7,已無專業可言
 
接著高雄市副議長蔡昌達、林園鄉公所主秘李柏雄也來反對「高屏溪西側案」,高公局也同意把這個替代方案撤下,引起委員、成大教授李俊璋不滿:「當時是開發單位同意才把替代方案放進來,要撤回也應該綜合評估,交通部當然有權撤回,但環保署也要有把關機制,這樣反反覆覆,開發單位的專業是什麼?」
 
荒謬、吵鬧的範疇界定會議在2018年結束後,那年12月國民黨的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他宣布國7因為爭議太大暫緩興建。但他在20206月被罷免後,新任市長陳其邁上任,國7又動起來,最終在高雄市副市長林欽榮、民進黨立委、民代強勢動員下,今年928日環評通過了。 

只不過,國7經過10年環評,只看到政治力左右,完全沒看到高公局的規劃、環評審查有什麼專業可言。而在上演這麼多荒謬劇、浪費這麼多社會成本之後,這條要花1350億打造的黃金國道,能改變高雄什麼就很難說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