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50歲曾文水庫,要靠清淤延緩老化速度

 
 曾文水庫抽泥船,已成為清淤主力。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2.10.11
 
明年此時,曾文水庫即將迎來50歲生日。做為台灣最大的水庫,過去這段時間它灌溉嘉南平原66千公頃農田,支撐南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展望未來,隨著台南工業、農業及民生用水愈來愈多,供水還得靠曾文水庫。
 
但經過50年,從上游沖刷下來的土壤逐漸沉積落底,如今水庫容量只剩3分之2,如果不去管它,到了世紀末就會漸漸失去功能。於是讓曾文水庫至少不要繼續淤積,變成它50歲之後最重要的事,而這需要靠各種清淤手段才能辦到。
 
 
抽泥船成為清淤主力
 
秋日的曾文水庫群山環繞、水波無痕。遠眺湖中,會看到3艘抽泥船散落湖面。當然從遠方不會知道那是什麼船,必須靠小艇接駁、到抽泥船上才能一窺究竟。其實抽泥船早在10多年前就有,只不過2009年八八風災讓水庫淤積9千萬立方公尺,庫容瞬間少了12%之後,把庫底的汙泥抽走以空出容量變得更重要。
 
經歷了2015年、2020年兩次大旱,就能體會庫容減少的痛苦,20205月蓄水率曾經一度降到8%,而這還是停灌嘉南平原一期稻作1.9萬公頃才能剩下的水量。而昨天曾文水庫蓄水率只有45%,成為全國蓄水率最低的水庫。
 
10多年來水利署南水局想了很多辧法清淤,畢竟新增水源設施不容易,讓既有水庫恢復功能,反而是更務實的做法。一般最常見的清淤方法就是用怪手挖,再用卡車把汙泥載到土石堆置場,但這種方法只能挖露出水面的砂石,不但速度慢、成本高,而且卡車運輸也造成沿途交通、空汙問題。
 
另外2017年完工的「曾文防淤隧道」,是利用水力把砂石排走,理論上這個方法效率最高,但它需要颱風洪水幫忙,偏偏台灣這三年都沒有重大的侵襲颱風,讓花大錢蓋的防淤隧道無用武之地。早期興建的水庫大多沒有防淤設施,現在都遇到同樣的問題,類似的還有南化水庫防淤隧道、石門水庫阿姆坪防淤隧道。
 
 
抽泥成為不可或缺的水庫保養工程
 
一個數據可以看出抽泥的成效,去年曾文水庫清淤470萬立方公尺,其中316萬方是靠抽泥,占了67%,因為成效好,今年抽泥目標還提高1成。曾文水庫管理中心主任陳柏宗說,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今年3月行政院核定「曾文水庫擴大抽泥計畫」,未來抽泥船還要再增加1~3艘,並擴充電力、增加土石暫置場。
 
不過陳柏宗強調,並不是放棄陸挖或防淤隧道,而是針對上中下游有各種因地制宜的方法,上游主要靠陸挖、中游靠抽泥、下游則是水力排砂。
 
為了讓抽泥更有效率,抽泥船上有一個控制室,可以監測抽出來的汙泥濃度,並找出最適當的抽泥地點。濃度當然愈高愈好,才不會把水也抽走,曾經抽過最高的瞬間濃度是60ppm,南水局則要求廠商至少濃度在20ppm以上,超過30ppm還有額外獎勵。抽出來的汙泥經過水域管線、陸域管線輸送到土石暫置場,洩洪時再把砂石帶到下游。

要減少水庫淤積,最好的辧法是做好集水區保育,但考慮到人民的生活、經濟,並不是那麼容易推動。另外,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下雨變多,雨勢大沖刷也大,淤積速度也就愈快。在無法興建新水庫的前提下,水源跨區調度、發展再生水或海淡水也是選項之一。而清淤也成為水庫不可或缺的保養工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