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海淡廠是缺水的解方嗎?

 預期枯水期雨水更少,海淡廠被賦予補足供水缺口的期待。(/水利署)
 
本文同時刊登於《新新聞》
 
文‧朱淑娟 2022.10.18
 
經濟部水利署上周在台北舉行國際水論壇,跟往年不同的是,海淡水受到較多關注。支撐這個現象有幾個原因,包括多個國家今年出現的嚴重枯旱、俄烏戰爭導致能源上漲。國內則緣於去年百年大旱,以及預估未來枯水期雨量更少、但用水量卻大幅增加,種種原因讓海淡廠被賦予補足供水缺口的期待。
 
但另一方面海淡廠建造及營運成本高、處理過程耗電,處理過後的鹵水排放也有漁業及生態顧慮,其他還包括噪音、景觀等問題,多年來成為謹慎的選項。台灣自來水公司副總李丁來說:「水公司對海淡水沒有那麼主動積極,因為外島的海淡廠每年要虧34億。最貴的產水一噸要200多元,平均約450元。」
 
然而在枯旱陰影揮之不去的現在,海淡廠又有了它的位置,我們該如何看待海淡廠的供水角色?它是一個好的解方嗎?
 
 
水庫逐漸老舊退化,用水量持續成長
 
在討論之前,先看幾個水利署副總工程司簡振源提出的數據:
 
‧台灣有95座水庫,總庫容20億噸,一年供水40億噸,一個水庫要周轉2次。
‧這些水庫目前淤積 8.7 億方,占水庫容量29%
‧超過30 年的水庫有72 座,占76%,功能逐漸老舊退化。
‧未來六都人口占全國七成,都市供水負擔會更重。
 
水利署採用IPCC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AR5)模擬,未來豐越豐、枯越枯,豐水期雨量增加3%~9%,枯水期減少6%~12%
 
此外,依去年8月行政院核定的最新版「水資源經理計畫」,未來各地用水將持續成長。例如新竹,目前每天用水58萬噸,自有水源只有48萬,預估2036年將成長到80萬。台南現在供水105萬噸,2036年會成長到120萬。新竹、台南是台灣兩個科學園區重地,承受缺水風險的能力較低,需要更多備援。
 
 
新竹、台南海淡廠正在興建的路上
 
也因為這樣,水利署提出的2個海淡廠計畫就位於新竹、台南,兩個都在今年7月通過環評,目前正在規劃中。由於水利署興建海淡廠的經驗不足,如何經營比較好也還不確定,這2座海淡廠同時也可用來累積經驗。
 
新竹海淡廠產水規模10萬噸,台南20(2期興建),剛剛提到這兩個縣市是科學園區重鎮,你可能以為海淡水會以專管供給竹科、南科使用,但事實並非如此,反而海淡水因為含有硼被科學園區拒用。這些海淡水的用途是注入區域管網就近供水,例如台南海淡廠第一期要供給佳里區使用。
 
簡振源強調,硼的問題在技術面可以克服,但之所以要注入區域管網還有一個考量,就是竹科在比較高的地方,PUMP打到高程較耗電。去年民眾黨立委高虹安在立法院質詢經濟部長王美花時,也提到關於海淡水硼的問題。
 
至於能耗,估計每產一噸海淡水要用34度電,如果加計2024年即將開徵的碳費,以及地緣政治改變造成的能源價格上漲,海淡廠的能源成本還可能增加。除了這兩座固定式的海淡廠,目前在台南曾文溪畔也正在做半鹹水試驗,消耗的能源較少,如果可行也許是水資源的另一個方案。
 
 
通往目標的行進間,必須不斷變換車道
 
海淡廠另一個受關注的議題是鹵水排放可能影響海洋、漁業生態,目前水利署模擬的結果是影響不大,另外也承諾未來會定期監測。但環評畢竟無法預知未來,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通過環評、保證環境影響輕微的開發案,持續在製造環境無法承受的災難。把關不了的環評,我們真的還需要嗎?
 
而太遷就現實、太政治考量,是目前處理水資源最大的問題,台灣把耗能、耗水產業當護國神山,就需要產出更多水、電去滿足它。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Jay Lund提到,調整產業結構是水資源另一個方向,增加省水產業,減少耗水產業,用水量變少,但經濟不會受影響。國際水協會執行董事Kalanithy 也說,沒有人能確切知道未來,在通往目標的行進中必須隨時變換車道。
 
 
重新確認水的價值與價格
 
安侯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則提到,台灣愈來愈沒有水了,但水價卻持續扭曲。他更直言:「面對缺水這種不永續的風險,水價永遠放在那裏不能處理。只要水資源的價格不能做對,什麼效能管理、數位化、科技創新、更永續的經營方法,絕對不會在台灣出現。」
 
如何控管水資源的風險,必須重新確認水的價值與價格。在霍華‧馬克斯「投資最重要的事」這本書中,波克夏海瑟威公司副董事長查理‧蒙格說了一句話:「投資並不容易,認為投資容易的人都是傻瓜。」 

這句話套用到海淡廠也很合適,認為海淡廠很容易的人也都是傻瓜,因為要不要海淡廠,真的不只是考量海淡廠本身的種種而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