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關鍵策略。(圖/水利署規劃路線圖)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2.8.16
8月初裴洛西訪台,台積電的戰略地位被拉到最高。要支撐這個戰略地位需要很多資源,其中之一是水。但去年台灣遭逢百年大旱,竹科,這個台灣最大的科學園區所在地卻面臨缺水困境,最後靠石門水庫支援才撐過難關,也因此石門水庫的蓄水能力又比過去更動見觀瞻。
在這些情境下,水利署最近重啟一個計畫,從南勢溪越域引水到石門水庫,確保石門水庫經常滿庫,以備新竹不時之需。
然而,這個計畫才有了初步想法,立刻引來鄰近南勢溪烏來部落、環保團體在上周發起一場抗議行動,他們提出幾個訴求:反對開鑿隧道、保護沿岸生態、落實部落諮商權、反對北水南引等等。
在盡量不興建水庫的前提下,又要因應氣候改變的缺水風險,區域調度成為重要選項,但在穿山過水之間又會引發區域衝突,需要更多的社會溝通。
石門水庫成為支援竹科水源的樞紐
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提到,「南勢溪引水到石門水庫」在20多年前,就跟「板新地區供水改善計畫」是平行方案,後來選擇板新計畫、並在2001年由行政院核定,考量點是將原本由石門水庫供水的板新地區(五股、蘆洲、板橋等),改由翡翠水庫供水系統供應,大大減緩了石門水庫的供水壓力。
板新二期可以說改變了石門水庫的命運,過去石門水庫是全國缺水指標,因為桃園工業、人口都很多,石門水庫除了供給區內用水,還要支援板新地區,一年要周轉4次才夠用。有了板新計畫,去年大旱時桃園就不再是指標地區了。
不過板新計畫第二期從2007年核定直到2019年,足足花了13年才完工,從這過程也可以看出,區域調度涉及不同縣市,不只被調度地區的居民有被剝奪感,因為他們要承受開發的環境影響,同時也會引發縣市的政治問題。
但從整體效益來看,板新二期所能發揮的效益,在去年大旱時就看得出來,翡翠水庫以史上最大量每日81萬噸供給板新地區。石門水庫存下來的水,又透過去年2月完工的「桃園支援新竹幹管」,每天最多支援20萬噸給新竹。加上新竹緊急海淡廠的支援,讓新竹逃過三階限水的命運。
反過來看,新竹有沒有水要看石門水庫、石門水庫有沒有水要看翡翠水庫。而板新計畫只能減少石門水庫的供水壓力,並不能把水直接送到石門水庫存放,所以「南勢溪引水到石門水庫」這個案子才會翻身變得無比重要。
工程手段必須符合社會期待
雖然區域調度的邏輯是因應氣候變遷好的方案,但並不表示工程手段就可以為所欲為。工程師心中所謂的最佳方案,不外乎距離最短、工期最短、經費最少,但依據這些原則選到的路線、施作的工法,對環境、生態或當地居民來說,卻可能是衝擊最大的方案,但他們也許選擇不管,或許環評僥倖通過,但日後造成的影響,對公部門來說也會造成困擾,並非好事。
例如「大安大甲聯合輸水計畫」,原本要在斷層處開鑿隧道、又被農民抗議搶水,環評闖過後被行政法院撤銷,後來進入二階環評,折騰10年後終於自己改了路線,取消隧道工程,改走大甲溪南岸,也同意保障農民用水。早知如此,為何不一開始就去除工程至上的態度,跟居民好好溝通。
南勢溪引水到石門水庫,目前的規劃是從南勢溪(福山下游)開鑿隧道引水到石門水庫(位置如附圖),每天約10萬噸。未來還要做環境調查、民意調查、路線也還沒定案,確實評估並適時修正方案之後,相信更容易取得支持。
在不興建水庫的共識下,水資源聯合運用、跨區支援已經是一個重要的選項,必須去除區域之間的成見,不必再有反對北水南引、或南水北引的觀念,因為今天甲區支援乙區、日後可能反過來乙區支援甲區。
但區域調度的各個面向比過去更複雜,工程至上的思維註定要失敗,因此,找到一個對環境生態好、供水順利、人民可以接受、工程也可行的方案,才能創造一個圓滿結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