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淡水、再生水、開徵耗水費這三個因應枯旱的政策,
在多雨的這一年後該如何推動?(圖/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2.6.14
不需要看數據,也能感受到這兩年的雨量差異實在太大。就以梅雨來說,去年苦等到快6月才來,而今年從5月初就接連好幾波,反而殷殷期盼放睛。前後兩年雨量落差這麼大,可能造成政策推動的困難,例如水利署在枯旱時提出的三項政策:開徵耗水費、推動海淡水、擴大使用再生水,能否依計畫推動還很難說。如果再加上疫情、戰爭、通膨等因素,變數將愈來愈大。
官方定位2021年這場枯旱為「百年大旱」,可見雨水實在很少,畢竟要遇到夏天沒颱風、秋天沒鋒面、春天沒春雨,梅雨又遲至快6月才來的年分實在很少。但同樣少見的是從去年6月至今的情況,滯留梅雨鋒面後,接著午後雷陣雨,再來是7月烟花颱風、8月盧碧颱風加西南氣流、9月燦樹颱風,10月又有熱帶性低氣壓、圓規颱風,連12月都來了一個雷伊颱風。
而這個冬天,北部的雨更是少見的多,接著春雨綿綿,梅雨提早從5月1日報到且連續好幾波,水庫滿了又放、放了又滿,持續一整年的高水位。對照前後兩年此時的水庫蓄水率就可以發現,有的水庫差異在二、三倍以上。
2021/6/12 蓄水率% | 2022/6/12 蓄水率% | |
石門水庫 | 43% | 95% |
翡翠水庫 | 86% | 84% |
新竹寶二水庫 | 55% | 100% |
台中鯉魚潭水庫 | 32% | 100% |
台中德基水庫 | 18% | 95% |
台南曾文水庫 | 18% | 52% |
海淡廠計畫有進展、也有變化
政策推動需要天時地利,水利署在枯水期推動的幾項穩定供水政策,遇到豐水期就可能出現變數。第一個是海水淡化廠。除了外島,台灣本島沒有一座民生用海水淡化廠(電廠專用除外),去年枯旱時水利署在新竹、台中建置緊急海淡廠獲得成效,接著就提出未來的海淡廠計畫,除了台塑六輕自建的麥寮海淡廠(規模10萬噸)之外,水利署計畫在桃園、新竹、嘉義、高雄各興建一座規模10萬噸的海淡廠,台南因為南科用水多,海淡廠規模增加到20萬噸。
而這一年海淡廠計畫有進展、也有變化。首先是上個月六輕宣布,原本預計今年八月完工的麥寮海淡廠,受到疫情影響設備供應不及,將延後1年完工。少了台塑這10萬噸海淡廠供水,六輕每天高達27萬噸的用水都得從自來水供應。
其他幾座水利署自建的海淡廠,台南、新竹兩座在今年4月18日通過環評初審,沒有意外的話今年七、八月就可以通過。不過原本台南廠的規模是20萬噸,也因為今年豐水,以及其他用電、鹵水排放等考量,被要求分兩期施工。規模減半,少了預估的10萬噸,南科用水還得找自來水要。
再生水發展條例修正,成效還要觀察
第二個是今年4月20日三讀通過的《再生水發展條例修正案》,這次修正只有一條,就是取消原規定只有在水源供應短缺地區,才可以指定企業使用一部分再生水。邏輯沒問題的法案,實務上不一定推得動,就像這一條,水利署現在推動區域支援系統,很難再說那一個縣市是缺水地區。改了這一條不是像官方說的可以擴大使用再生水,而不過是把法規與實務的邏輯矛盾改過來而已。
不過再生水最值得重視的,並不是現在進行中的都市廢水回收再利用,因為受限於管線距離,能夠支援工業用水還是有限。而且再生水也遇到價格的阻礙,只要持續低水價政策,就很難說服企業使用較貴的再生水。
要解決距離的問題,最好的辧法就是由科學園區、工業區自己從園區廢水回收做再生水,再供給自己的園區使用。台積電在南科興建的工業再生水廠,就是全台第一座。台積電用台灣廠商的技術,也建立自己的技術能力。
工業再生水的另一個優點是可以少排汙染物到河川。因為廢水要做前處理,把水中的離子拿掉,以再生水一半的產水率來看,1萬噸廢水產製5千噸再生水,另外5千噸廢水的汙染物濃度較高,可以固化掩埋,排到河川的汙染物變少。科學園區要自籌一部分水源,台積電這個模式應該推廣到其他園區。
耗水費能否如期開徵存在變數
第三個政策是去年12月30日公告的「耗水費徵收辦法」草案,單月用水超過9千度的用水戶,每度要徵收3元耗水費,但只有枯水期要繳,豐水期則免繳,如果順利推動,最快也要今年11月才會開徵。
不過,企業界的反對聲浪從來沒停過,他們覺得太有針對性,反而支持全面調整水價,或請自來水公司比照節電獎勵推出節水獎勵。而這件事也可能跟預計今年下半年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產生連動關係,要企業又繳耗水費、又繳碳費,遇到這個疫情、戰爭、通膨交織的時候,一切都很難說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