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1日 星期二

麥當勞是否用非格子籠雞蛋,為什麼很重要

 
 動保團體上周到麥當勞門市抗議歧視亞洲人民,至今在亞洲門市依然使用格子籠雞蛋,
而美洲等地已改用非籠飼雞蛋。(/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2.5.31
 
亞洲多國的動保團體在23日同一時間,到當地麥當勞門市抗議歧視亞洲人民,因為麥當勞在美洲等地已宣布改用「非格子籠雞蛋」,但在亞洲卻依然使用「格子籠雞蛋」。麥當勞的採購政策為什麼重要?因為以他的採購能力,足以改變一個產業模式。愈大的企業愈有社會責任,因為他的存在跟社會息息相關,當然這也需要更多消費力量的監督。
 
2012年以前,我們買蛋時並不會去想這顆蛋是怎麼來的,那年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發布一個調查報告,揭露蛋雞有不同飼養方式,包括格子籠、豐富籠、平飼、放牧。而台灣幾乎99%以上都採格子籠飼養,母雞在窄小的格子籠裏動彈不得,剝奪了牠應有的生存本能。
 
 
格子籠生產方式,造成雞蛋更多風險
 
而密集的飼養方式風險很高,台灣的雞蛋幾乎每幾年就會出狀況,例如2017年的殺蟲劑芬普尼殘留事件,還有年年都發生的禽流感,一旦發生疫情格子籠更容易擴散。此外天氣太冷、太熱都會影響產量,受到氣候影響,從年初延續至今的缺蛋讓我們印象深刻。改用非籠飼可以減少這些風險,看似比較貴的養殖方式,也許反而更便宜。
 
反觀歐盟早在1999年就通過立法,2012年全面禁用格子籠,雖然有長達13年的過渡期,但終於取得重要進展。這幾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消費者愈來愈重視食品安全,歐盟指委會在去年6月更進一步回應公民倡議的「結束籠飼」行動,承諾在2022年以前完成評估,逐步淘汰農場動物的籠子飼養方式,範圍擴及雞、鴨、鵝、兔等動物飼養。
 
 
台灣從推動標示做起
 
不過在十年前台灣談廢格子籠言之過早,動社決定從推動標示做起,至少在蛋盒上標示生產方式,消費者就能有所選擇。20129月在立法院的一場推動標示公聽會後,20141農委會公布訂定「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又過了兩年在20167才公告實施。
 
友善生產方式包括三種:豐富化籠飼、平飼、放牧,由民間認證,沒有強制性。其中,豐富化籠飼只在籠子裏多一些像棲架等設施,但畢竟還是籠飼,能不能算友善生產方式其實有爭議,頂多只能視為過渡期。在一些廢格子籠比較成功的國家,已經有農民意識到豐富籠很快將被淘汰,所以不會投資豐富籠,而是直接投入平飼或放牧。
 
 
遊說大企業改用非籠飼雞蛋
 
同時在2012年那個記者會,動社也提到美國許多大公司、速食業都已採用非格子籠雞蛋,並呼籲速食龍頭麥當勞、肯德雞、摩斯漢堡改用非格子籠雞蛋。並訴求家樂福、全聯等大賣場也要大力推廣非籠飼雞蛋。
 
算起來動社對這些企業的遊說行動已整整十年,這期間有的企業改變、有的沒有,例如有賣場開始販賣非格子籠雞蛋,打開銷售通路。而速食店也漸漸有了改變,依據去年十月的一份調查,肯德基、漢堡王、SUBWAY都已定出非籠飼雞蛋採購政策,但麥當勞、摩斯漢堡卻沒有。此外動社還曾經遊說過鼎泰豐,可惜遭到拒絕。
 
其中動社跟麥當勞的第一次交鋒是20157月,起因是台灣麥當勞曾在20138月宣布要採用一家以豐富籠飼養的業者,但不到半年就改成另外兩家,而這兩家的雞蛋是格子籠飼養。
 
之後動社跟麥當勞又展開長達一年的溝通,但都沒有得到正面回應。讓動社在意的是,其實麥當勞在1991年就提出「動物福利政策」,20159美國麥當勞又宣布美國、加拿大1萬多家家分店,在十年內全數改用非格子籠飼雞蛋。溝通破局後,最後就只能採取抗議的方式了。
 
 
廢籠運動雖有進展,但還需更多努力
 
這十年台灣的廢格子籠行動有一些進展,大約15%的雞場已改為非籠飼,但以產量來看卻只有4%。如今台灣的雞蛋年產量已到達80億顆,幾乎到了每人每天一顆的狀況,很可惜還繼續存在落伍的飼養方式。
 
不論雞蛋飼養業者或餐廳,業者不願改變的理由主要是成本考量,或許應該說是利潤考量,加上這幾年的疫情、戰爭、通膨,導致飼料及運輸價格上漲,短時間內改變的意願可能愈來愈低。

但時至今日,大家對食物的觀念漸漸改變,認同「用吃改變世界」的人也愈來愈多,我們希望食物的來源不只符合動物福利、減少排碳、不要用過多的化肥傷害土壤,廉價雞蛋背後的種種,更值得大家重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