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體拍賣造成豬承受長途運輸、拍賣過程的痛苦,
農委會態度消極,台灣依然存在落伍的屠宰制度。(圖/動物社會研究會)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2.5.3
4月底,一隻豬從高速行駛的卡車上翻落,跌坐在地受傷動彈不得,那個畫面呈現的是台灣養豬產業落伍的一面。由於農委會的消極、豬農利益的盤算、加上溫體肉比較好吃的迷思,合理化豬隻活體拍賣制度。這不但讓豬在運送、拍賣過程中飽受災難。以形體、而非品質論價的拍賣制度,也違反消費者利益。
長途運輸,讓豬飽受無謂的災難
2016年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發布一個調查報告,指台灣85%以上的豬在被屠宰前要經過活體拍賣。多數養豬場在南部,但消費地主要在都會區,豬農就會把豬長途運送到屠宰場,有的甚至繞了大半個台灣。有時開車在高速公路上會看到這種運豬車,而最先吸引駕駛的,是聽到豬的哀嚎聲。
為了自己的運輸方便,有的會先讓豬禁食,以免豬在運輸過程嘔吐。很多車子只有欄杆區隔,沒有其他遮蔽,豬就這樣一路忍受風吹日曬,中暑、骨折、暴斃死亡是常有的事。有的連運輸的安全措施都沒做好,讓豬從車上翻落受傷。
到了拍賣場,等著牠們的是另一場折磨。即便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已要求各國制定「人道運輸、驅趕準則」,包括:不使用具傷害性的工具,不可戳刺動物眼部、肛門與陰部,以免造成動物受傷。
但從動社的調查卻看見,豬從繫留欄到拍賣台過程中,一旦豬不肯前進,就會被電擊棒和尖刺棍棒驅趕,導致豬因為恐懼、疼痛而堆擠。走上拍賣台後,一旦有買家買下,這頭豬就要被刺印標記,再帶到屠宰場電宰。
不改革拍賣市場,卻推說消費者愛吃溫體肉
動保學者彼德辛格曾說:「人類常吃的動物中,豬無疑是最聰明的,牠對於被囚禁這件事是清楚的。當我們在思考豬的飼養環境時,一定不要忘了牠們的智力程度。因為,身體的舒適是一切有情之物的基本需求,而且不應該被剝奪。」
同理,讓豬有良好的生長環境,才能提供高品質的肉品,如今讓豬承受這麼大的痛苦,對消費者的意義是什麼?支持這種長途運輸、活體拍賣的唯一理由,就是連農委會官員都會告訴大家的,消費者愛吃現宰的溫體豬肉,而且強調目前的拍賣制度最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但真的是這樣嗎?這只不過是官員或豬農不願意改革的藉口罷了。前年10月,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因為開放美萊豬在立法院答詢時也提到,夏天高溫,屠宰完後的豬肉運到全國1萬多家肉攤,至少5、6個小時才能賣完,有生菌數過高的疑慮。因此農委會希望推動屠宰場及肉品冷鏈系統,讓豬肉從屠宰場送到肉攤的過程中,可以維持16、17度低溫,保障肉品安全。
照這樣的做法,其實從屠宰場到肉攤,豬肉已經過冷藏。消費者從肉攤買回家之後,除非現煮,否則也是立刻放進冰箱,已經不是所謂的溫體豬肉。如果農委會能誠實告知溫體肉的風險,相信願意改變購買習慣的消費者一定更多。
屠體評級取代活體拍賣,更符合消費者利益
反而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屠體評級」還比「活體拍賣」好。活體拍賣是以豬的體態決定價格,而不是肉質優劣。屠體評級則是豬就地屠宰後,由專業人員或儀器評定肉質等級再決定價錢。這反而會引導豬農願意採用更好的飼養管理、不用抗生素等藥物,養出肉質更好、也更符合消費者利益的肉品。
當陳吉仲在立法院被問到為何遲遲不推動屠體分級時,他也說在地飼養、在地屠宰、屠體拍賣當然是更好的制度,而且也更符合年青豬農對改革產業的想像。但他強調改變結構並非容易的事,之前還有豬農連署反對屠體評級,都是基於自己的利益考量,農委會也順勢為自己找到了不必改變的理由。
而為了開放美萊豬,行政院長蘇貞昌拿到立法院的簡報,竟然還出現「本土溫體穩稱霸」的字眼,這已經跟現代化屠宰背道而馳。自己不願意改革,又把責任推給消費者愛吃溫體肉,怎麼說都是一件不負責任的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