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2.1.11
每一場環境運動都是一個草根精神的展現,其中又以反垃圾掩埋場最具代表性。掩埋場都選在人煙稀少的山區,在地老人居多,業者以為可欺,卻沒料到他們是守著家鄉一輩子的人,一旦堅定信念,反撲力道也最強大,最後總是迎來奇蹟式的大逆轉。
高雄反馬頭山掩埋場運動就是一個經典之作,從2015年富駿公司啟動掩埋場計畫開始,居民就團結一致抗戰,在環評會中拿出業者偽造無地下水的鐵證,與業者組成的專家學者周旋,最後在2018年8月將此案逼進環評二階。這也讓當年底上任的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在上任第一天就宣布終止馬頭山掩埋場開發。
導演黃淑梅最近完成的「馬頭山之戰」紀錄片,完整呈現這場運動的始末、以及居民守護故鄉的堅定信念。多年來她拍過多部展現草根力量的紀錄片,跟反掩埋場運動有關的還有「家鄉保衛戰」,「馬頭山之戰」是她的第二部反掩埋場運動紀錄片。
成功運動要件之一:是否有守護故鄉的決心
一場成功的環境運動通常具備幾個重要因素,其一,在地居民是否有守護故鄉的決心、是否夠團結、而且願意付出。
紀錄片一開始是空拍的馬頭山,馬頭山位於高雄旗山內門與田寮交界,因為外型酷似馬頭而得名,馬頭山下供奉石頭公的馬雲宮,是村民的信仰中心,也是傳說中馬神的化身。
馬頭山外型酷似馬頭,是高雄旗山、內門的信仰中心
然而如果沒有一個集結力量,反對也很難成事,還好內南里里長沈芳昌堅決反對,以他為中心吸引許多熱心人力組成自救會,幾位核心人員的力量再往外擴散,凝聚力愈來愈強。多年離家的居民回到故鄉成為抗爭的主力,堅持為故鄉做一件對的事。幾次在高雄市環保局前浩浩蕩蕩上千人的抗議場面,讓這場抗爭聲名遠播。
片中主角之一的黃惠敏,她在旗山三協里出生,馬頭山是她小時候牧羊、烤地瓜、玩泥巴的地方。自從19歲結婚搬到屏東里港後就較少關心故鄉,因緣際會她又回到故鄉參與了這場戰役。自此開始了揹起背包、拿著鎌刀,跪爬山區調查的日子。之後她漸漸學會觀察地質,知道了許多像砂岩透鏡體這樣的專門學問。
她也開始紀錄馬頭上的生態,她常跟山裏的動物對話:「我會記錄你們,是因為我想幫你們去環評會打仗,但你們要出來讓我記錄。」曾經朱鸝就真的跑到她頭上唱歌,而且停很久讓她拍完才飛走。
另一位片中主角是退休校長龔文雄,從小長輩就告誡他不要參與政治,因此他沒參與過抗爭,甚至看到別人抗議還不以為然。參與這場運動後,他就明白為什麼大家要出來抗議了。他說:「我從小到大沒為故鄉做過什麼事,剛好這件事碰到我們身上,那我們就把它做好,為我們家鄉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成功運動要件之一:要有研究精神,找出反駁證據
每個掩埋場抗爭遇到的挑戰都不太一樣,馬頭山掩埋場的抗議,也剛好在環評審查階段,因此打仗的重點場域就是環評現場。環評審查講究科學證據,對環境影響輕微的案子才可能通過,反之如果對環境影響大則會被要求二階環評,或退回、或不予開發。
掩埋場環評審查的重點之一是區位,如果有斷層通過、有充沛地下水,汙水就可能透過裂隙帶汙染鄰近水源。業者的環評書也特別強調場址內沒有常態性地下水,以求通過。自救會唯有提出反證,才可能反駁對方。一開始他們求助許多專家,包括生態學者陳玉峰、楊國禎,以及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
片中有一段陳文山對這個場址地質的描述:「從過去1、20年來地表GPS測量得知,馬頭山這個區域有不等量的快速變動,表示有斷層。這種地質條件非常不適合做掩埋場,因為地表會破裂,掩埋場會變形,而掩埋場又在二仁溪上游,汙水會汙染二仁溪。」
在地下水方面,他們求助於陸蟹專家劉烘昌,他在片中提到:「我從1989年研究陸蟹以來並沒有看過厚圓澤蟹,一直到馬頭山才看到,而且洞穴的密度很高,一公尺有2、3個,顯示在這裏的量很大。厚圓澤蟹要全身浸泡在水中才能脫殼、長大,在這裏有這麼大量的厚圓澤蟹,表示這裏的地下水是很豐沛的。」
不過最後提出扳倒業者證據的有力證據,則來自於居民自力調查的成果。其中,龔文雄用克難的方式做出井底攝影機,拍攝富駿在掩埋場附近鑽的每一口井,竟然發現沒有開篩,因此量不到水位,這已經涉及環評書造假,不只能否決環評、相關人員還有刑責。
他們將證據提到環評會,引起時任高雄市環保局長蔡孟裕重視,於是在2018年4月有了一場拔管現勘。拔出的第一支管編號BH01,井深20.61公尺,水位19.285,整個管子拔起來沒有發現鋸縫或鑽孔的開篩狀況,接連3支都有同樣的情形。
居民自己研究拔管工具,奉獻自己的所長。
成功運動要件之一:是否願意盡其所能付出
在拔管現場,導演用特寫呈現了幾位工作人員,而他們並不是工程公司的人,而是幾位村裏被稱為「喇賽班」的伙伴,他們自力研發拔管等各式工具,最後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片中訪問了成員之一的周飛宏,他說:「你會什麼就把那個東西想到極緻,例如我會做鐵工,就去做一個適合的工具,外面也不可能買到制式的拔管器具。把一些能掌握的資訊拼湊起來,沒有人知道會不會成功,但也沒有別的選項,非得面對他不可。」
黃惠敏有感而發:「以前都覺得自己沒什麼,有點自卑,看到這一群喇賽班的人,他們是社會的中下層,做工的人,但他們在環境運動中卻是人中人,對家鄉的熱愛、付出,讓人另眼相待。」
這個拔管未開篩的證據,最後讓高雄市環保局決議進二階環評,這個結果雖然暫時擋下開發案,但他們不解,都抓到環評書造假了,竟然還能給補考的機會。黃惠敏、高淑慧當場剃光頭髮宣示抗爭從零開始,誓與馬頭山共存亡。
片末,龍脈學專家吳明憲走在馬頭山山區,他說:「我形容這場環境運動,是一座山帶領一群人走向抗爭之路。」而這場聖山守衛戰並沒有結束,富駿公司的掩埋場計畫失敗後,同屬可寧衛公司的另一子公司大兆,改在原址旁設大型養豬場,馬頭山的戰役又起。
而究竟國家對於一座淺山的態度又是什麼?本片以屏科大野保所教授黃美秀的呼籲做終結。她說:「在這裏拍到很重要的指標物種食蟹獴,這只有在乾淨的溪流才會出現。台灣低海拔的環境破壞得差不多了,像馬頭山這種環境應該像撿到寶一樣,如果能有良知留下幾塊綠洲,是很值得做的一件事情。」
「馬頭山之戰」是一部深具啟發性的紀錄片,未來還有數場巡迴放映,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臉書訊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