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有合理的水價,才能體現水的價值

 因應氣候變遷,提高枯旱韌性,必須從合理水價做起。

本文同時刊登刊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10.19
 
今年春天歷經大旱之後,水利署上周以「水價值」為題舉行國際研討會,並強調「水價值水價」。價值當然不等同於價格,但在某些事上卻互為表裏,例如水就是。擁有足夠且乾淨的水是普世價值,但要實現這個價值,必須付出興建與管理成本,也就是價格。換句話說,有合理的水價,才能體現水的價值。
 
然而對31年沒調整水價的台灣而言,要人民從偏低的水價體現水的價值,無異緣木求魚。過去每當枯旱,每一任總統、行政院長都會說水價太低了應該調整,但事過境遷又不了了之。
 
與其告訴大家「水價值水價」,為自己開脫應負未負的責任,不如做正確的決定,透過水價調整,讓台灣未來擁有更穩定的水源。
 
 
枯旱讓政府、企業、人民付出代價
 
氣候變遷導致枯旱頻繁,以今年為例,政府、企業、人民就為此付出許多代價。政府投入緊急抗旱的經費達到148億元,台積電等用水大戶要用一噸500元的價格到工地載地下水。而全國9.5萬公頃稻作休耕、台中及北彰化地區供五停二長達兩個月。
 
會導致缺水的局面,一方面是氣候改變,即使年總雨量差不多,但下雨天數減少,每次下的雨量卻變大。或是雨集中下在某些縣市,某些地區卻下得少。但對人民及企業來說,用水是日常,不下雨的地區水庫蓄水量減少,因應日常的水量就會不夠。
 
水利署做了很多事情去因應這個局勢,例如最近提出的珍珠串計畫,打通區域之間的管線,南水北調、北水南調,實現區域互助。但這些都有賴更多的基礎建設,也就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價格。
 
 
未來需要再生水、海淡水的備援
 
另外一種因應缺水的方式,就像台積電副總經理莊子壽所說:「減少對水的依賴。」這聽起來不合理,因為台積電愈先進的製程用的水愈多,但他所謂的水,指的是自來水,減少依賴水的方式就是把用過的水盡量回收,處理後循環利用。台積電給自己的目標是2030年源頭用水要再減三成,且要用60%的再生水。
 
另一個科技造水的方法是海水淡化,這次枯旱水利署在新竹、台中建置的緊急海淡廠就發揮了效果。其實缺水的徵兆早就有了,但台灣本島卻沒有一座海淡廠,即使編列2500億這麼龐大的前瞻水環境預算,卻把大半經費用於無法因應枯旱的美化水環境上。
 
這次枯旱水利署也警覺到海淡廠的備援功能,終於提出五個縣市的海淡廠計畫,其中,新竹及台南海淡廠都已進入環評程序。隨著人口下降,民生用水減少,但產業用水卻不斷上升,廢水回收、海淡水對於穩定產業用水而言,都屬不能不建製的基礎建設。
 
科技水的好處,一如水利署長賴建信所說,每年五月水庫水位都很低,在冬天能源用量少時產製海淡水,多產10萬噸,水庫就少放10萬噸,不必擔心企業及民生缺水,或停灌休耕。
 
 
合理的水價,企業才有廢水回收意願
 
但都市廢水回收處理後之所以很難供給產業用,最主要的問題出在管線。過去在建置汙水廠時並沒有想到後續用途,就像八里汙水廠把汙水集中,然後拉很長的管線到海邊快速排掉。
 
當初的建置觀念,導致如今都市廢水回收的使用困難重重,不只是管線的問題,還包括企業的使用意願,試想,如果可以從政府那裏得到便宜的自來水,有誰會想要用價格比較高的再生水?
 
即便今年枯旱讓企業體會到水之於生產的價值,但對企業來說,水還是有價格的,雖然水佔生產成本微乎其微。
 
而工業廢水回收,政府對企業的要求更少,雖然科學園區在環評時要承諾85%的廢水回收率,但非工業區就沒有要求。政府做事常常各部會各做各的,很少想到相互之間的影響,例如莊子壽所說,工業廢水回收還可以發揮另一個功能,就是少排放汙染物到河川。
 
因為工業廢水要做前處理,把水中的離子拿掉,以再生水50%的產水率來看,1萬噸廢水產製5千噸再生水,另外5千噸廢水的汙染物濃度較高,可以固化掩埋,排到河川的汙染物變少。
 
台積電在南科的再生水模廠今年12月就可以試運轉,莊子壽說,這是用台灣廠商的技術,表示台灣有能力做好工業廢水回收。工業立足台灣,再也不能只靠政府提供水,自己找到水源更有助於穩定生產。但企業的意願必須建立在合理的水價之上。
 
 
採取浮動式水價,才能體現水的價值
 
而海淡水就沒有管線的問題,依水利署長賴建信的規劃,未來海淡水產製後直接送到水庫聯合運用,再另外跟企業計價。但要讓企業願意支付價格較高的海淡水,前提是自來水價不能跟海淡水差距太大,這麼說來,合理水價可以說是科技造水成功與否的關鍵。 

水利署在枯旱時再度提到開徵耗水費,但如果要建立因應氣候變遷的水文化,應該全面調整水價,把耗水費融入其中。採用浮動式計價,水充足時收費較低,缺水時收費較高。水的價值與價格是一體兩面,透過價格浮動,理解豐枯,就更能體會水的價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