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1日 星期三

疫情拉升食安意識,台灣能跟上歐盟廢籠飼行動?

台灣95%蛋雞是格子籠生產,廢籠政策遙遙無期。(/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7.20
 
疫情之下,飲食安全愈來愈受重視,消費者也更關注飼養及生產方式。上個月歐盟指委會基於同樣理由,回應公民倡議的「結束籠飼」行動,承諾在2022年以前完成評估,逐步淘汰農場動物的籠子飼養方式,範圍擴及雞、鴨、鵝、兔等動物飼養。
 
台灣到目前為止,公民倡議廢籠飼行動較有進展的是蛋雞,促成農委會在2016年實施「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今年4月則有稍微進步的修訂。然而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到台灣廢籠飼政策的可能性,或許歐盟的政策能讓台灣的廢籠行動往前邁進。
 
 
從農場到餐桌,廢籠飼政策是關鍵
 
歐盟2012年起禁止境內農民以傳統格子籠(battery cage)方式飼養蛋雞,同時規定市售雞蛋必須在蛋殼、外盒上標示屬於何種飼養系統,通常有三種可以選擇:平飼(雞在室內放養)、放牧(有室內及戶外空間)、有機(放牧加上有機飼料)。
 
之所以要廢除格子籠飼養,不只是基於動物人道及福利的考量,也是因為飼養方式跟食物品質、安全息息相關,這就是近年來「從農場到餐桌」日漸受重視的原因。
 
沒有好的飼養環境會影響動物的身心健康,過於密集的飼養空間,也經常要用化學藥劑消毒以防止疾病,台灣經常發生雞蛋禽流感、戴奧辛、芬普尼,就是這樣來的。
 
 
友善生產系統指南,帶動消費意識
 
台灣的蛋雞廢籠行動也是始於2012年、由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開始倡議。不過農委會對此持保留態度,因為95%的雞蛋是格子籠生產,基於成本考量,不可能禁止格子籠飼養,但同意訂定「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並從201671日起實施。
 
所謂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分為:豐富化籠飼、平飼、放牧三種,規定雞舍要具備防曬、遮風、避雨、通風良好的設施,也要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合格的棲架設計。鼓勵農民生產、消費者購買。
 
不過豐富化籠飼畢竟還是籠飼,能不能列入友善生產系統一直有爭議。動社曾經提出一個觀點,豐富籠只能視為非籠飼的過渡,而且在一些廢籠比較成功的國家,已經有農民意識到豐富籠很快將被淘汰,所以不會投資豐富籠,而是直接投入平飼或放牧。
 
不過無論如何,這個指引也漸漸帶動雞蛋友善生產及消費風潮,並且在愈來愈多消費者的支持下,很多通路也開始販售友善雞蛋,有的還推出自有品牌、並有專區陳列。否則在此之前,如果要買必須多人集結到一定數量後直接向農民購買,相當不方便。
 
不過當動社向大型餐飲店提出邀請,請他們支持非籠飼雞蛋時,大多遭到拒絕,包括麥當勞、漢堡王、鼎泰豐等等。只有台灣IKEA所屬總公司「牛奶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在202010月正式宣佈2021年底前台灣和香港全面使用非籠飼友善雞蛋。
 
 
疫情期間,正是推動友善生產的好時機
 
可見政府的行動、消費者的力量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動社曾在2018年發起連署,要求農委會制定產業轉型政策,輔導蛋農轉型投入「雞蛋友善生產」,從2021年起不得新建或改建格子籠設施,並自2031年起廢除格子籠蛋雞飼養。
 
不過官方一直很被動,自從2016年訂定「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後,到今年4月才提出些微修訂,主要的進步包括更低的飼養密度、更符合動物需求的地板材質及棲架形式等等。推一點做一點,看不出來政策有大幅往前的可能性。

疫情期間民眾在家的時間變長,加上餐廳限制營業方式,在家作飯的機會變多,消費者也因此對源頭飼養環境及生產方式比較重視,而這個時候也正是推動友善生產方式的好時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