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隔15年限塑政策再擴大,但推動不力,效果恐怕有限。(圖/風傳媒)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8.1.9
一個影響所有人的擴大限塑政策,在環保署只發2則新聞稿、受限店家在門口貼一張「配合政策不免費提供塑膠袋」貼紙後,政策也隨著新聞快速下架後快速冷掉。其實限塑最重要的精神是引導店家、公民,讓垃圾減量成為一種共識及行動,如果只停留在「禁用」、「處罰」的層次,政策能發揮的效果就不大。
回到15年前,環保署之所以要推動限塑政策,是因為塑膠使用太氾濫,希望透過三階段限塑(公家單位、一定規模以上店家、全面實施),以強制店家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的手段來達到減塑目的。當時的環保署長郝龍斌、還跟知名影星白冰冰合拍一集「雙兵環保袋」廣告,鼓勵民眾自備環保袋購物。
15年後再看限塑政策,台灣公民跟全球一樣,環保意識逐漸提升,自備購物袋的人也愈來愈多,但距離「理想狀態」恐怕還差很遠。這跟政策方法沒有持續進步應該有直接關係。畢竟這種要人民「不方便」的政策,一定要讓人民「方便」才可能推動成功,這就不只是請人民自備購物袋這麼簡單就能達成。
例如限塑政策後曾掀起一陣環保袋風潮,每個人家裏都堆滿各式各樣的環保袋,但很少有設計精美、讓人覺得方便攜帶的作品。我也擁有相當多被贈送的環保袋,但多年來讓我喜歡的只有一個法國製的產品,夠大、美觀、容易提、用完後很容易可以折起來、相當輕巧,放在包包一點都沒有負擔,所以會隨時帶著。
塑膠袋變成商品,再也沒有店家會抗議
或許如何提升環保袋的設計水準並不是環保署的業務,但一個政策也絕對不是只靠環保署就能成功,公務機關不能只埋頭自己做自己的,要有跨域協調及溝通的能力,請求別人協助,自己的事情也跟著水到渠成。
這就像空汙政策,環保署默默自己做了很多年之後,終於發現只在下游收拾殘局怎麼也收拾不了,必須想更上游的辦法,設計精美的環保袋就是其一。
而當年推動限塑政策時,環保署天天有塑膠業者來抗議,因為業者擔心一限下去,可能會減少塑膠袋用量、甚至危及生計。但這次業者卻靜悄悄,半個人來抗議都沒有,連店家也相當配合早早就貼上「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的貼紙。
為什麼?因為不得免費提供,不表示不能賣,過去每個塑膠袋都是業者必吸納的成本,現在這些成本都轉嫁給消費者,甚至賣得比成本高,多數業者高興都來不及。也因為這樣,很少店家會努力去改良商品包裝,或推動自備購物袋的折扣行動。結果就是,業者默默賺了塑膠袋的錢,塑膠袋減量也大打折扣。
另外,當時限塑上路時還有一個錯誤政策,對減塑更加不利。那就是,為了讓賣錢的塑膠袋看起來比較有價值,規定店家要賣厚一點的塑膠袋。雖然這個政策後來改掉了,但店家還是沒改過來,於是厚塑膠袋滿天飛,裝了油膩便當的塑膠袋很難重複使用,最後通通進入垃圾桶,垃圾不減反增。其實,對於日後可能被丟棄的塑膠袋,設計原則不是愈薄愈好嗎?
減少垃圾要從觀念做起
還有,限塑只管外包裝、不管內包裝,減塑的效果也有限。因為內包裝的用量可能還更大。以麵包店為例,幾乎每個店家都會用個別的小塑膠袋包裝麵包,這樣最省事,但沒有更具創意以及減少垃圾的包裝方式嗎?當然有,只是大家不肯多想而已,改善包裝、從源頭減量,才是最好的減塑方法。
還有超市的產品包裝問題也很大,買一次菜回家,要處理掉的保麗龍或塑膠底盤就相當多,有心想要減塑的消費者也無能為力,這種情形多年來改善也很有限。環保署何不找相關機關談談,從源頭改變產品包裝方式,自然就減少了垃圾。
如今限塑政策再度擴大執行,是一個推動垃圾減量的好機會,從源頭改善產品包裝,鼓勵店家及消費者一起行動,一定比禁用或限用更能達到減塑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