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娟/2010.10專題報導
半世紀以來,台灣以進口原油、製造輕油、輕油再經裂解產生乙烯、丙烯等石化原料,結合上中下游成為完整的石化產業鏈。到2009年為止,石化指標產品乙烯的產能,已從5.5萬噸成長到目前的404萬噸。
如今政府又要繼續擴張石化業,當超過五成的石化產品外銷,追求乙烯自給率是否還有意義?經濟部期待擴增上游產能來帶動台商回流又是否可行?
為了外銷而擴張石化產能
經濟部工業局長杜紫軍表示,石化工業每年國內生產毛額3.3兆,佔總體工業三分之一,就業人口數佔國內全體製造業的17%。他強調,石化業不但本身重要,後面的影響更重要,台灣還是需要石化產業來支撐其他產業發展。
不過外界質疑,政府開放石化業中下游到大陸投資後,目前超過55%的石化中游原料外銷,其中的75%銷往大陸。包括聚苯乙烯、樹脂、聚乙烯醇外銷比率更超過八成。所謂「乙烯自給率」其實多數為外銷。
而為了生產更多石化產品外銷,經濟部規畫再興建國光石化、六輕五期,預估到2025年,乙烯成長到每年659萬噸。杜紫軍說,即便如此,乙烯自給率約只有86%左右,距離真正的需求量還有14%的缺口。
杜紫軍認為,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之後,會回來再跟台灣買原物料或零組件,可以帶動台灣經濟同步成長。如果不維持這種投資帶動貿易的效果,可能原本在台灣的供應業者直接移到當地去生產,台灣會失去就業機會。
不過,當中下游產業外銷大陸,大陸為了追求乙烯自給率已擴張產能,未來台商是否會繼續向台灣購買原料、政府希望興建國光石化,牽制台商在台灣購買原料的想法是否能實現,未必經得起考驗。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說,即使限制在已經有的產能下,都已對空氣、健康造成很大危害,「現有問題沒解決,又把問題更加重。」
蔡嘉陽建議,應先思考供需平衡,如果夠了就不需要再去創造更多需求。如果只是為了外銷賺錢,不應該用環境資源去消耗。
沉重的經濟成長
為了追求這種不確定性的經濟成長,卻要付出沉重代價。石化業密集的高雄縣市,空氣品質全台倒數第一。六輕設立後,雲嘉南空氣品質倒退10年。而石化業更是全台土壤及地下水汙染比例最高的產業。
前高雄市環保局長張豐藤說,他在局長任內,石化業對他來說是很頭痛的,因為桶槽、管線很容易洩漏,一洩漏就會造成汙染,而石化又是高耗能、高耗水產業,對環境衝擊大。「當初算的GNP的效益,這些清除成本都還沒算進去。」
中興大學環工所教授莊秉潔表示,去年莫拉克颱風,或今年的凡那比颱風,跟温室效應關係度很大,尤其台灣附近海域升降非常快,颱風通過台灣黑潮帶,又帶來比過去高的水溫,降雨達到200年的水準,溫室效應對台灣已造成影響。
莊秉潔引用台大公衛所教授詹長權報告,麥寮一個村子40人就有15人得到癌症。另外他分析PM2.5,除了麥寮下風處幾個鄉鎮,甚至中央山脈西側從苗栗到屏東山地鄉鎮,死亡率都從過去低於台灣平均水準,現在高於平均水準,分析發現大部分是六輕的煙流造成的影響。
而政府也坦承,石化業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對環境衝擊、員工及附近居民的健康風險評估不足。杜紫軍表示,過去國內石化廠沒有考慮特性,對於員工的健康維護調查、周遭居民部分投入不足,「這部份是國內應加強的地方。」
學者:十年內維持乙烯不擴張
在經濟發展、環境風險都尚有疑慮下,社會反對國光石化興建的聲浪大。國光石化一期加二期,每年產能達到240萬噸乙烯。有學者建議,先維持台灣現有的經濟規模、不要冒然擴張,對台灣才是最好的選擇。
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建議,以現有400萬噸做為未來10年內的上限,10年內如果製程各方面真的改進了,對為什麼造成這麼多人心血管問題,為什麼得到腫瘤你知道了,你去改變了,再來考慮增加。
不反對石化 是反對浪費
日前工業局刊登廣告,強調要用石化產品,就要發展石化工業,但學者認為要不要用石化產品、跟要不要發展石化工業是兩回事。節制使用石化產品才符合節能減碳的國際趨勢。
莊秉潔說,我們並不反對維持既有的石化水準,只希望大家不要再浪費下去了。
維持乙烯不增加,對民眾生活的影響,以手機更換頻率來比喻,或許只是從過去一年半換一次手機,現改成兩年換一次手機。民眾的生活改變不多,但卻可能因此減少別人得癌比率,或避免小林村滅村再次發生。
然而政府是國光石化最大股東,夾著龐大行政資源全力支持國光石化興建,一旦排除環評障礙就能興建。問題是,今日有權的人,是要繼續踩著土地的傷、人民的痛追求經濟成長、財團利益,還是要認真幫台灣找出未來的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