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淑娟 2008.6.10
氣候變遷 保護農地才能保障糧食安全
這波糧價飆漲,似乎是許多不相干的因素突然糾纏在一起,交相作用下瞬間爆開。但不論是糧食減產、生質能排擠,其線頭都因氣候變遷而起。一個國家如要保障糧食安全,就得先要有一套足以因應氣候變遷的國土及農業政策。
然而台灣經歷九二一大震後,原就已敏感的地質變得更纖細脆弱,2004年7月的敏督利颱風、緊接著8月的艾利颱風,山區累積雨量衝到2000毫米。在兩個颱風接力摧殘下,落石、坍方、土石流,國土一夕變色。
一個強颱造成的農業損失可達七、八十億元,農產品減量、價格上漲,有時甚至有錢都買不到。然而,強颱造成農損或可理解,但奇怪的是,最近幾年包括梅雨季、午後雷陣雨,只要雨稍微下得急一點,立刻傳出農業損失。今年五月底鋒面才滯留幾天,單日雨量才200多毫米,雲林、彰化立刻傳出農業災情。
我們不禁要問:台灣的國土承災能力,為何變得如此不堪一擊?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面臨瓦解。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說,台灣的國土存在「內憂外患」。基本上體質就不健全,又不斷遭受過多不當開發的挑戰、再經歷九二一大地震、七二水災,國土又更加脆弱。外患則是氣候變遷,台灣地區受颱風、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豪大雨影響及威脅的次數增加。也就是說,台灣正陷入「災難常態化」的困境。
經建會也意識到要因應國土的內憂外患,必須有長期防災的準備。2005年行政院通過「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包括農委會、經濟部、內政部都編列預算並訂定計畫,推動國土復育。
但因此計畫限縮道路興建、公有地處分、土地超限利用,影響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多位立委日前竟提案凍結此計畫。才剛起步的國土保育又正面臨瓦解。
廖本全表示,此行動計畫一旦凍結,那國土保育範圍內的濫墾、濫建將更猖獗,崩塌地也不必復育了,高山脆弱地區繼續開路,「國土止血無望、何來療傷?」他呼籲馬總統應信守「國土復育總體檢」的承諾,繼續執行這個方案。畢竟要保障糧食安全,首先就要先保障土地安全。
氣候變遷水資源減少,工業又與農地爭水
台灣水資源珍貴,但政府偏愛扶植高耗能、高耗水的產業,六輕、中科、以及預計中的台塑鋼、國光石化等等,每一個開發案都與農地搶水。
台大農學院院長陳保基質疑,每當缺水,政府一定先徵用農地用水救急,強制農民休耕,剝奪農民的工作權來解決問題。政府及企業、人民如此忽視農業,糧食價格波動,農業又成眾矢之的。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表示,糧價攀升,政府應重新檢討農地汙染問題。農地汙染常因工業廢水未管制排放農田,農田一旦遭受汙染,生產的農作物就不安全,為提升農業生產環境,必須要求工業承擔廢棄物的責任。
溫室氣體減量法應改為「氣候安全法」
台大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日前提議,不論溫室氣體減量成效如何,都不能改變氣候已在改變這個事實。全球暖化的後果包括海平面上升、生態系變遷、水資源變遷、糧食穩定困擾、公共衛生的挑戰。
柳中明認為,氣候攸關國家安全,光有溫室氣體減量法並不夠,必須成立「氣候安全法」,成立氣候安全基金作為國家保險,才能因應突發性的大災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