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0日 星期二

解決缺蛋爭議,為何不談產業升級?

 
104日世界動物日,動保團體到總統府、農業部、立法院舉行快閃活動,呼籲總統參選人重視
格子籠母雞處境,盡快提出產業升級政見。(/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3.10.10
 
進口雞蛋爆出多重爭議,上周農業部又公告5400萬顆雞蛋即將銷毀,造成公帑多重浪費。其實國內蛋雞在養數4300萬隻,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一隻雞每天可下一顆蛋,就算以低標六成產蛋率計算,每天還可以產出2600萬顆,自給自足綽綽有餘。但因飼養環境落後產蛋率只有52%,加上無法掌握產銷,才會不時出現缺口。因此改革缺蛋不是補貼進口,而是產業升級。
 
 
缺蛋總有理由,進口蛋賣不掉變廢棄物
 
但農業部絕口不談產業升級,總有辦法為缺蛋找理由。獨立製片導演李惠仁在近日播映的《不能戳的秘密III》記錄片中就說:「春天缺蛋說日夜溫差大,夏天說受連續高溫影響,秋天說學校開學及中秋節,冬天說天氣冷火鍋需求增加。」
 
除了為缺蛋找理由,片中農業部還刻意安排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視察賣場,本來空蕩蕩的蛋架瞬間神奇排滿,製造不缺蛋的假相。等到謊言被戳破引發民怨,下策就是進口雞蛋。但又無法掌握產銷系統,到底缺多少蛋不知道,進口後賣不掉要銷毀,數量大到還必須訂定「處置過期進口雞蛋回收銷毀程序計畫書」。
 
 
核心問題出在八成雞舍是格子籠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日前在一場記者會中提出「蛋雞產業的四個困境」,呼籲總統參選人提出產業升級政見。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飼養環境,目前國內2千多個蛋雞場,八成是傳統戶外格子籠飼養,其他2成是平飼或放牧。
 
A4大小的鐵籠每籠飼養2-4隻母雞,籠架層層堆疊,酷熱的夏季頂多在禽舍周圍架設風扇,根本無法散熱。冬季時母雞除了面臨另一種寒流緊迫,戶外飼養還有禽流感風險,一旦發生疫情就整場撲殺,導致更嚴重的缺蛋。
 
反之好的飼養環境就能免除大部分的問題。記者會中,雲林虎尾好日子畜牧場青農陳柏羽說:「我每天進入雞舍都非常愉悅,看到母雞向我開心跑來,我就會對自己說,這才是你們原本應該有的樣子。」
 
他還說,保持母雞身心健康才能產出高品質的雞蛋。目前平飼或放牧的產蛋率可以達到八成,反觀格子籠只有52%產蛋率低造成蛋價偏高,從2017年到2023年,雞蛋每台斤從22.98元漲到40.5元,蛋價如今也回不去了。
 
 
格子籠衍生出食安、雞糞過多問題
 
格子籠養雞場還衍生出食安問題,因為飼養環境差,雞舍需要頻繁消毒,雞蛋容易殘留藥物。動社副執行長陳玉敏說:「台灣每年生產77億顆雞蛋,衛福部末端檢驗不到4千顆,這麼高比率的藥物殘留,消費者怎麼吃得安心?」
 
另外一個問題是雞糞,台灣一年從格子籠雞場約產生90萬噸雞糞,以每卡車載運10噸估算,要9萬趟車清運。雞糞曝曬、發酵導致惡臭、蚊蠅孳生,讓附近居民難以忍受,也因此養雞場變成最常被抗議的場所。
 
反觀平飼,陳玉敏表示,雞糞混合墊料在溫控且通風的畜舍裡自然發酵、乾燥,完全沒有惡臭濕黏,只要在淘汰雞群時全場清運一次就好,雞糞經過微處理就可直接當作肥料使用,促進循環經濟。
 
 
產業升級、廢除格子籠,是解決缺蛋的唯一方法
 
其他問題還包括由蛋商掌控的包銷制度,不分牧場管理良莠,不管雞蛋大小、品質好壞,都以相同價格收購,無法提升雞場主人改善動機。而從不同雞場收來的蛋混在一起包裝,一旦驗出藥物殘留也很難查到源頭牧場。
 
其實農業部在自我評估台灣養雞困境時,也提到禽舍老舊、農民年紀偏長、環境髒亂、雞糞臭味,以及動物福利(格子籠)。農業部有責任改善這些問題,而不是只會訂「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然後叫民間自己努力。 

今年4月農業部舉行缺蛋專家會議,沒有官員或學者提到格子籠的道德問題,農業部提出的「疫後特別預算補助改建禽舍」,甚至還包括非開放式高床雞舍、密閉籠飼雞舍。然而,要解決缺蛋就要從提升產業做起,好雞才有好蛋,提升產業的第一步,也應該從訂定廢除格子籠時程做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