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大林蒲社區圖。(圖/高雄市政府)
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5.11.18
經過9年,大林蒲遷村,來到最接近的時刻。10月29日高雄市政府通過2個都市計畫:大林蒲地區變循環園區,鳳山區、前鎮區部分土地,變大林蒲遷村地。接著在11月10日宣布,明年1月開始協議價購、分配、抽籤程序。環評、內政部都市計畫審查,預計年底通過,2027年到2030年完成遷村。
相較於高雄市政府的井然有序,有些大林蒲居民,卻感到茫然。畢竟,把不同情況的一萬多人,套到同一個遷村模式,各自的處境差異甚大。外人欣羨大林蒲遷村「一坪換一坪」,但其實,佔33%的非住商土地,還是要徵收。
另外67%的住商土地,雖然可以一坪換一坪,但可能因為配地面積過小、沒錢加購土地或蓋屋,把土地轉賣給建商。有居民以紅毛港遷村經驗估計,最後遷村成功的只有一半。這些都讓大林蒲居民,對不可知的未來感到不安。
遷村讓百年家族,情感難以割捨
「我媽89歲了,聽到遷村就掉眼淚。」大林蒲沿海六里之一的「鳳興里」里長洪富賢,家族在大林蒲超過百年,看盡故鄉從繁華到没落。十多年來,他不斷為故鄉發聲,阻擋污染持續擴張,年年舉辦「西南瘋音樂祭」,抗議政府把大林蒲美麗的沙灘變柏油路。遷村,讓這個百年家族,情感難以割捨。
有人說,大林蒲地價低,遷村地點地價高,大林蒲人賺到了。洪富賢說:「我是要住、又不是要賣,地價高低與我何干?」而且,如果不是為了成就國家經濟建設,早年的大林蒲,是高雄最繁華、地價最高的地方。
在高雄市政府遷村說明會中,洪富賢經常質疑,「大林蒲是遷村,不是徵收,為什麼不用特別法、要跟循環園區綁在一起?」其實大林蒲遷村的原因,是前總統蔡英文要用大林蒲土地做循環園區,並不是單純要給村民更好的環境。
2017年因承諾「一坪換一坪」,民調有九成村民同意遷村。但最後只有住商土地(51公頃,占67%),才可以一坪換一坪。農地、公共設施用地(26公頃,占33%)要徵收,這讓非住商用地地主感覺受騙。幾經抗議,農地可以跨區區段徵收,換高坪特定區住宅土地,但抵價地45%,面積要損失55%。
還有很多遷村細節,讓村民覺得不合理。有人早期跟建商買房,地目是「市場用地」,只能領每坪14.7萬的徵收費。百年村落經數代繼承,多人持有一塊地非常普遍,但因遷村地點土地不夠,個人持分無法單獨抽離合併配地。
遷村條件陷阱多,預估只有一半居民順利遷村
另外,依照市政府2024年1月的遷村計畫書,持有7.5坪住宅區土地者,可以在遷村地點增購土地,補足到15坪(最小建築面積)。持有商業區土地9坪以上,可以加購土地到18坪。但僅止於此,不能多買。
大林蒲居民楊先生,以紅毛港遷村經驗,評估只有一半居民能順利遷村。他認為政府限制加購面積,是一個陷阱。以住宅區為例,15坪的土地,建蔽率60%,只能蓋9坪,很難在這麼小的面積上蓋房子。另外,房屋補償跟實際建築成本有價差,再加上裝潢費,很多人可能付不起,把地賣給建商。
過去高雄市政府不斷宣稱,遷村不會負債。但鳳鼻頭居民林建良不這麼認為,他的祖母是紅毛港人,從小聽聞紅毛港遷村的不幸故事,「遷村一定會負債,而且很多細節都沒有講清楚,我們家反對遷村。」
2016年11月,前行政院長林全、高雄市長陳菊,到大林蒲向居民道歉、並提到遷村,幾番波折,村民對能否遷村,半信半疑。一直為大林蒲村民爭取權益的市議員陳麗娜,這次認為,遷村應該是確定了。
依照計畫,2030年大林蒲遷村完成後,2031年園區開發,2033年廠商進駐。經濟部在延遲多年後,突然進度加快,推測是為了遷移仁大石化園區。因為,雖名為循環園區,但進駐廠商卻以化學材料為大宗,符合仁大產業需要。
如果計畫不變,2030大林蒲就會實現遷村,相較於高雄市政府常說「歡喜換新厝」,村子反而比過去更安靜,或許大家都在等待,那個不可知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