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後龍科技園區土地徵收抗爭,是留給台灣的一個經典運動。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3.2.21
2011年4月11日,後龍灣寶農民在抗爭三年後,成功擋下前苗栗縣長劉政鴻的「後龍科技園區」土地徵收案,這段土地抗爭史自此成為經典。這個月初,代領這場運動的灣寶自救會會長陳幸雄離世,讓這段歷史再度廣被追憶。
因為農地炒作遊戲愈來愈多,抗爭卻少有成功,灣寶為什麼贏就成為經常被討論的話題。而那場戰役之所以成功,雖然有各種因緣聚集,但最關鍵的莫過於農民自己,他們勇敢行動,展現守護土地的決心。他們讓外人看見土地的價值,連結農地與作物的情感。他們也發揮調查力,以證據力贏得勝利。
展現守護土地的決心,獲得認同與支持
劉政鴻提出的「後龍科技園區」,是位於苗栗後龍灣寶里、海寶里235公頃的農地。但這不是一塊普通農地,過去後龍土壤貧脊,農民從外地戴黏土攪拌、投入心血才把荒地變良田。1974年農民配合政府重劃,每甲地捐出1分6厘,之後農水路從3米拓寬到7米,農委會將這裏劃為特定農業區。
農地變建地的熱潮大約始於1995年,變更理由的前三名包括:新訂及擴大都市計畫、交通建設、科學園區及工業區,後龍科技園區就屬第三類。
為避免農地流失衝擊糧食安全,《土地徵收條例》明訂應盡量避免徵收農地,而《農發條例》也規定農地變更要先徵求農委會同意。但法令卻開了許多後門,其中之一是只要行政院核定的「國家重大建設」就可以排除,但何謂國家重大建設卻變成自由心證,任何縣市長想要的都可以是。
這就像1914年成為耶路撒冷暴君的傑馬爾‧帕夏曾說的:「法律是什麼?就是我制定跟廢除的東西。」後龍科技園區就是如此,農民以及他們擁有的農地,變成美麗發展口號下沒有名字的犧牲品。
但灣寶農民不甘被徵收起而行動,上周六陳幸雄的告別式中播放了一個影片,其中一段是他頭綁白布條說:「灣寶里4百多位地主,反對賣地的超過2百人,這裏是特定農業區,農民以農為生,堅決反對引進工業區消滅農地。」
他說這段話的場合是2009年4月6日,苗栗縣政府在後農鎮公所舉辧後龍科技園區說明會,也是灣寶農民抗爭的起點,接下來2年他們往返台北13次,守護農地的堅毅信念獲得各方的支持與認同。
端出豐盛的農作物,讓土地價值被看見
在一些土地徵收抗爭場合,常見受害者散發悲情氣息,擔心被指責妨礙進步而不敢大聲抗議,反而懇求掠奪土地的人手下留情。但灣寶抗爭卻理直氣壯,想要保有自己的土地天經地義,政府無權徵收。他們甚至查出所謂科學園區,其實引進橡膠、石化、砂石等汙染產業,甚至有很多偽造的空頭公司。
而為了對抗劉政鴻說的:「灣寶農地鹽化、鈣化嚴重、不適合耕種,別說西瓜,連花生、地瓜都種不出來。」農民每次來台北抗爭都帶來豐盛的農產品,西瓜、地瓜,以及清晨三點早起做的菜頭粿、粽子、油飯,用保麗龍箱保溫到台北還保有熱度。這是要告訴大家,農地是什麼?就是我們吃的食物。
發揮調查精神,提出反徵收的證據力
此外灣寶農民也展現調查以及論述能力。苗栗縣政府說75%地主已同意徵收,為了揭穿這個說法,他們拿到園區的地籍套繪圖,再買空照圖比對查出所有地主的地目、面積,再一一拜訪地主,結果反對徵收者高達八成。
而苗栗縣政府為了佐證這裏的農地貧脊,指這裏總面積151公頃,總產值683萬元,每公頃產值只有4.5萬元。但農民指出,算產值應該扣除休耕面積,這裏實際種植面積25.67公頃,每公頃產值應該是26.6萬,反而是高產值。這些調查跟論述,最後成為內政部區委會駁回後龍科技園區的致勝關鍵。
如今透過各種名目的農地徵收愈來愈多,但像灣寶成功的案例卻很少,原因是政府刻意將農地包裝成落伍、沒發展的代名詞。反之把都市計畫、房地增值描繪成進步的象徵,於是農民變成一群沒有面目、沒有名字、隨時可以被趨逐的人。而農地也隨時可以變成高樓大廈,不斷墊高的房價讓台灣變得不宜人居。
保有農地,才能提高糧食自給率
灣寶農民洪箱在一次抗爭現場,拿起一根蒸熟的地瓜說:「這是蕃薯,我們從小吃到大的,沾鹽、醬油或糖都可以吃。」她再拿起一個硬幣:「這是錢,沾鹽、醬油或糖你吃得下去嗎?到時候台灣農地都毀掉,什麼作物都要進口、看人家的臉色,我們會沒東西吃。希望我們台灣不要窮得只剩下錢。」
文‧朱淑娟2023.2.21
2011年4月11日,後龍灣寶農民在抗爭三年後,成功擋下前苗栗縣長劉政鴻的「後龍科技園區」土地徵收案,這段土地抗爭史自此成為經典。這個月初,代領這場運動的灣寶自救會會長陳幸雄離世,讓這段歷史再度廣被追憶。
因為農地炒作遊戲愈來愈多,抗爭卻少有成功,灣寶為什麼贏就成為經常被討論的話題。而那場戰役之所以成功,雖然有各種因緣聚集,但最關鍵的莫過於農民自己,他們勇敢行動,展現守護土地的決心。他們讓外人看見土地的價值,連結農地與作物的情感。他們也發揮調查力,以證據力贏得勝利。
展現守護土地的決心,獲得認同與支持
劉政鴻提出的「後龍科技園區」,是位於苗栗後龍灣寶里、海寶里235公頃的農地。但這不是一塊普通農地,過去後龍土壤貧脊,農民從外地戴黏土攪拌、投入心血才把荒地變良田。1974年農民配合政府重劃,每甲地捐出1分6厘,之後農水路從3米拓寬到7米,農委會將這裏劃為特定農業區。
農地變建地的熱潮大約始於1995年,變更理由的前三名包括:新訂及擴大都市計畫、交通建設、科學園區及工業區,後龍科技園區就屬第三類。
為避免農地流失衝擊糧食安全,《土地徵收條例》明訂應盡量避免徵收農地,而《農發條例》也規定農地變更要先徵求農委會同意。但法令卻開了許多後門,其中之一是只要行政院核定的「國家重大建設」就可以排除,但何謂國家重大建設卻變成自由心證,任何縣市長想要的都可以是。
這就像1914年成為耶路撒冷暴君的傑馬爾‧帕夏曾說的:「法律是什麼?就是我制定跟廢除的東西。」後龍科技園區就是如此,農民以及他們擁有的農地,變成美麗發展口號下沒有名字的犧牲品。
但灣寶農民不甘被徵收起而行動,上周六陳幸雄的告別式中播放了一個影片,其中一段是他頭綁白布條說:「灣寶里4百多位地主,反對賣地的超過2百人,這裏是特定農業區,農民以農為生,堅決反對引進工業區消滅農地。」
他說這段話的場合是2009年4月6日,苗栗縣政府在後農鎮公所舉辧後龍科技園區說明會,也是灣寶農民抗爭的起點,接下來2年他們往返台北13次,守護農地的堅毅信念獲得各方的支持與認同。
端出豐盛的農作物,讓土地價值被看見
在一些土地徵收抗爭場合,常見受害者散發悲情氣息,擔心被指責妨礙進步而不敢大聲抗議,反而懇求掠奪土地的人手下留情。但灣寶抗爭卻理直氣壯,想要保有自己的土地天經地義,政府無權徵收。他們甚至查出所謂科學園區,其實引進橡膠、石化、砂石等汙染產業,甚至有很多偽造的空頭公司。
而為了對抗劉政鴻說的:「灣寶農地鹽化、鈣化嚴重、不適合耕種,別說西瓜,連花生、地瓜都種不出來。」農民每次來台北抗爭都帶來豐盛的農產品,西瓜、地瓜,以及清晨三點早起做的菜頭粿、粽子、油飯,用保麗龍箱保溫到台北還保有熱度。這是要告訴大家,農地是什麼?就是我們吃的食物。
發揮調查精神,提出反徵收的證據力
此外灣寶農民也展現調查以及論述能力。苗栗縣政府說75%地主已同意徵收,為了揭穿這個說法,他們拿到園區的地籍套繪圖,再買空照圖比對查出所有地主的地目、面積,再一一拜訪地主,結果反對徵收者高達八成。
而苗栗縣政府為了佐證這裏的農地貧脊,指這裏總面積151公頃,總產值683萬元,每公頃產值只有4.5萬元。但農民指出,算產值應該扣除休耕面積,這裏實際種植面積25.67公頃,每公頃產值應該是26.6萬,反而是高產值。這些調查跟論述,最後成為內政部區委會駁回後龍科技園區的致勝關鍵。
如今透過各種名目的農地徵收愈來愈多,但像灣寶成功的案例卻很少,原因是政府刻意將農地包裝成落伍、沒發展的代名詞。反之把都市計畫、房地增值描繪成進步的象徵,於是農民變成一群沒有面目、沒有名字、隨時可以被趨逐的人。而農地也隨時可以變成高樓大廈,不斷墊高的房價讓台灣變得不宜人居。
保有農地,才能提高糧食自給率
灣寶農民洪箱在一次抗爭現場,拿起一根蒸熟的地瓜說:「這是蕃薯,我們從小吃到大的,沾鹽、醬油或糖都可以吃。」她再拿起一個硬幣:「這是錢,沾鹽、醬油或糖你吃得下去嗎?到時候台灣農地都毀掉,什麼作物都要進口、看人家的臉色,我們會沒東西吃。希望我們台灣不要窮得只剩下錢。」
農委會在2011年宣示,2020年糧食自給率要從32%提高到40%。但2021年的統計卻只有31.3%,比十年前還退步。尊重農民的生存權,重視農地的價值,洪箱說的就是處於戰爭陰影下的我們,最應該深思的生存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