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不雨、工業用水又增加,海淡廠是不可或缺的備援。(圖/風傳媒)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5.18
五月已過中旬,依然久旱不雨,各地水庫的蓄水率持續往下掉,觸目驚心,這時特別感受到科技造水的重要。日前水利署已提出5個本島海水淡化廠計畫,其中日產20萬噸的「台南海淡廠」是規模最大的一個。
原訂昨天在台南舉行環評前的說明會,因為疫情而取消,推動時程勢必往後延。而海淡廠需要的能源多,上周興達電廠跳電導致分區供電,海淡廠的高用電也將引發一波討論,可見社會存在多重風險、且環環相扣。
今年3月16日水利署長賴建信在「水情與水資源長期策略」記者會中,首度提出未來完整的海淡水計畫,包括桃園、新竹、嘉義、台南、高雄等五個縣市都要興建海淡廠(另有台塑自建的麥寮海淡廠),其中台南海淡廠日產20萬噸是規模最大的一座,其他地區的海淡廠都是日產10萬噸的規模。
水利署規劃中的5座海淡廠
地區 | 日產水量/噸) |
桃園 | 10萬 |
新竹 | 10萬 |
嘉義 | 10萬 |
台南 | 20萬 |
高雄 | 10萬 |
其實在莫拉克風災重創台南曾文水庫等水源設施後,水利署就有興建台南海淡廠的想法,並在2011年的「南部水資源經理計畫」中納入多元供水方案之一,只不過莫拉克風災之後十年,除了2014、2015那兩年雨量在1,600、1,800毫米之外,其餘都在平均值2,500毫米左右、甚至還有超過3,000的。
錯過的海淡廠計畫,將重新啟動
加上那些年南部水資源管理不錯,也沒有出現嚴重枯旱,海淡廠的興建計畫就一再被擱下。甚至在2017年前瞻基礎建設中,2,507億的水資源預算完全沒有海淡廠的影子。遇到今年這種強烈等級的枯旱,未來台南工業用水需求量也大增,要留住廠商,又不要動不動挪用農業用水,再也不能漠視海淡廠的重要了。
海淡水的優點,一如水利署南水局在計畫書中提到的:「海淡水不受天候、降雨影響,大幅降低供水不確定的風險」。看看今年2月完工的「新竹緊急海淡廠」就知道了,昨天寶二水庫蓄水率只剩3.9%,每天1.3萬噸的海淡水成為穩住供水的一個環節,即將完工的台中海淡廠也即將上場支援。
依照台南海淡廠的計畫書說明,位在台南市將軍區鄰近七股鹽田(青鯤鯓附近),面積約17公頃,多數是公有地。每天產水20萬噸的規模,以產水率36% 計算,每天要取55萬噸海水,另外產水後要排放約35萬噸鹵水。取水口在離岸約0.6公里,2個排水口分別離岸1.5、2公里。
水利署在計畫書中提到,台南海淡廠的製程採取逆滲透法,而不是產水率較高的蒸餾法,是考量能源用量較少,每噸水可降到2.5度電。不過日產20萬噸海淡水,算下來一年也需要2、3億度電,能源可說是海淡水最大的致命傷。
因應工業用水增加,發展海淡水更重要
不過面對台南、高雄工業用水大幅增加,缺水風險再也不能不面對,而水利署能做的管理手段大概也都做了,例如加強兩縣市的區域調度,當高屏溪川流量豐沛時,從甲仙堰越域引旗山溪水到南化水庫蓄存,供給台南。
但南化水庫畢竟是一個小水庫,而目前只有曾文、烏山頭兩個水庫有聯用,或許等到「曾文南化聯通管」完工後,供水會比較有彈性。
不過這一切都要建立在雨水充足的前提下,而昨天高屏溪川量每秒只有3.9cms,已經沒有餘裕可以支援台南。台南的烏山頭水庫蓄水率昨天44.29%、曾文水庫5.98%、南化水庫12.2%,這還是一期稻作休耕才能維持的水量。
想此時,如果日產20萬噸的台南海淡廠已經完工,相信缺水的風險就能降低不少。
還是要再次強調,氣候暖化的影響之一就是淡水會變少,人工產水的方案是必要的備援系統,台灣四面環海,有發展海淡水的條件。各種供水方案都有優點有缺點,海淡水能發揮的功能,未來應該會愈來愈顯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