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日 星期二

高雄人口貨櫃量都衰退,國道7號必要性應再檢討

國道7號經過8年環評,多次打掉又重來,真的有需求?(/裁自交通部環評書)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1.2.2
 
由交通部提出的「國道7號高雄段」,歷經8年環評,因爭議過大至今未通過,2018年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宣布暫緩,但在他被罷免後又起死回生,本周末將在高雄舉行二階環評現勘及公聽會。
 
此案從規劃至今已超過十年,時空改變很大,尤其高雄人口、高雄港貨櫃裝卸量TEU(20呎標準貨櫃)雙雙下跌,跟國道7號當初規劃的預測已差距甚大,這條路是否還有興建必要,應該重新檢討。
 
 
高雄人口、貨櫃量都跟10年前的規劃差異過大
 
「國道7號高雄段」從小港區沿南星路往南跨越省道台17線,往北經臨海工業區、大坪頂、大寮、鳳山、鳥松,於仁武接國道10號為止。才23公里就設了8個交流道,幾乎開不到2分鐘就有一個交流道。會有這麼多交流道不是因為需求,而是民代要求。而且23公里造價600億元,還被稱為「黃金國道」。
 
當初交通部提出興建這條國道的理由,是因為國道沒有進入高雄港,貨車從平面道路進入國道1號、且都會區短程也跑國1,導致國1壅塞,蓋國道7號可以減緩國1壅塞。
 
當時提出支持興建的兩個理由是人口及貨櫃量都會成長,人口方面,預估高雄人口會成長到300萬人。另外,高雄港的貨櫃裝卸量2010年達到918TEU2021年達到1,309TEU2041年達到1,721TEU
 
但實際情況跟預測差異頗大,交通部在公聽會資料中提到「高雄市人口至民國109年達277萬人」,但卻刻意不說,其實高雄人口從民國99年到108年都維持在277萬人左右,去年12月更快速划落到276萬人,距離當初預估的300萬人愈來愈遠。沒有成長人口,就不會有新增車流的需求。
 
至於高雄港的貨櫃裝卸量,交通部的資料說「103年起每年貨櫃裝卸量突破千萬TEU仍逐年微幅成長,到108年達約1,042.8TEU。」同樣地,他不跟你說,其實109年已降到962.1TEU,倒退到10年前的水準。沒有新增的貨櫃裝卸量,同樣不會有新增道路的需求。
 
 
行政及民代介入,否決的環評又變成二階續審

國道7號高雄段在環評時,曾有委員質疑,設這麼多交流道會讓車速變慢,路況更塞。2013725日專案小組建議不應開發,因為國道7號不但對解決國道1號的交通擁塞有疑慮,還可能加重市區交通負擔。而且高雄的空氣品質不好,可能加重沿線居民健康風險,希望能再提替代方案。
 
不過就在專案小組做出審查建議後,正逢新舊委員交替,環保署竟然安排高雄市政府跟新任環評委員協商,於是在專案小組審查10天後的環評大會出現大逆轉,國道七號起死回生,不必否決,繼續二階環評審查。
 
20147月到2018年之間共開了20多場範疇界定會議,翻來覆去都無法定案,一方面更多爭議不斷浮現,另一方面各方民代持續介入。例如,一開始是沿線居民反對,指證這條路線下埋有油管。還有,路線穿過一家工廠上空,工廠跟立委陳情後,交通部又更改路線。
 
之後交通部提出2條替代路線:高屏溪西側案、光明路案,但又有立委帶居民來抗議,官員跟民代都說高雄需要這條國道,但誰都不希望一條會帶來交通汙染的國道經過家門口。最後這兩個替代路線就被捨去。
 
 
解決國1壅塞,有其他可行的替代方案
 
至於國道7號高雄段是否真能解決國1壅塞問題?在範疇界定期間也出現許多質疑聲音。交通部認為有了國道7號,卡車就會選這條路走,但有拖板車司機質疑,司機沒這麼笨,而是會選最短路線走,也就是原來的國道1號。
 
就算要減緩國道1號的壅塞問題,也還有其他替代方案,20181月最後一次範疇界定會議的結論,就列入不蓋國道7號的八個可行替代方案。
 
包括:國道1號強化交通管理措施、新建二港口跨港橋及第二過港隧道、省道台17線小港區路段及省道台88線改善、國道1號高雄都會區路段高架中央拓寬、都會區西側省道台17線高架中央拓寬、與貨櫃管理相關機關協調報關時間及地點,達尖、離峰車流分流、市道183號升級或高架化、採鐵路運輸等。
 
不論中央或地方,政府總以為開路就是建設、就是經濟大發展,但其實道路的功能很簡單,就是實現合宜的交通路網而已,多不代表好,有時人民未獲其利、反受其害。而提供合宜的交通不一定要開新路,何況國道7號高雄段從規劃至今已超過10年,時空環境已改變,不如重新檢討提出更符合實際需求的方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