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不會因為某人下台而停止,除了找到原因並檢討改正。(圖/風傳媒)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18.12.11
民進黨敗選,前環保署長李應元成為三位下台閣員之一,行政院說他下台的理由是空汙政策惹議,但這應該只是隨便找個藉口,因為他去年宣示紅害減半大作戰的目標(109年比104年),今年11月已超越,空汙改善成績應該可以交代過去。而選前民間舉辦的北中南三場反空汙大遊行,訴求的主軸是反燃煤電廠,如果因為燃煤電廠太多導致空汙改善不利的話,該下台的應該是經濟部長。
其實環保署真正引發信任危機且影響選情的,是深澳電廠及觀塘案的環評審查,雙雙創下環評史上最荒謬投票。事後深澳電廠案持續引發質疑,行政院長賴清德宣布撤銷環評結論,但已經來不及了。何況「用深澳換觀塘」反而造成反效果,證明電廠之間存在互補關係,如果深澳可以廢止,那表示觀塘也可以。
而觀塘案對民進黨的衝擊更大,因為已經不只是能源政策或空汙的討論,而是關乎珍貴藻礁生態系的存亡、以及蔡總統個人的誠信、還有賴清德的行政獨裁。民間發出用選票救藻礁,雖然還不足以動搖桃園市長鄭文燦的選情,但整體而言對民進黨的選情已造成一定的影響,這才是李應元該下台負責的主要原因。而選後許多關於能源政策的情勢已改變,重新檢討觀塘案也勢在必行。
選後多種情勢已變,觀塘案應撤案重新檢討
最大的變數是以核養綠公投通過後,行政院已廢止電業法第95條第1項「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一百十四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
觀塘三接案是因應2025年廢核政策而來的,環評過程中環委及學者提出其他地點的替代方案,最後經濟部以換地點趕不上2025時程而拒絕。如今廢核時間點已因公投生變,時程這個理由已不存在,替代方案也應該可以談談了。
先來回顧一下中油董事長戴謙在環評過程中是怎麼說的。中油在評選三接案地點時,除了觀塘、還有台北港等方案,戴謙指台北港不可行的原因就是「時程」。他說:評估台北港的結果,包括南碼頭區遠期用地、第一貨櫃中心、南碼頭區用地三期、四期用地,都無法滿足大潭電廠新增機組「用氣期程」。其中以南碼頭遠期用地較可行,但前置作業….工程共約18年,時程緩不濟急。
環評委員鄭明修則提出一分簡報指出,台北港現況可能蓋三接站的場址包括:第四期填土工程N14、南碼頭區第二貨櫃中心S08、第一貨櫃中心N09。其中N09已完成造地工程,是台北港貨櫃碼頭公司BOT的範圍,因利用率低,公司已提第三期的第3座碼頭延後20年實施,將閒置用地用來蓋三接站很合適。
觀塘環評爭議未解,將持續影響2020的選情
看到台北港的討論引起熱議,李應元乾脆在最後一次環評大會時宣布觀塘環評不包括台北港的範圍,不必討論。另外,今年1月中油提出迴避替代方案,從232公頃降到37公頃、再減到23公頃,也被鄭明修質疑:「我問台電高層只有2席碼頭夠不夠?他們說當然不夠。這個案子有頭過身就過日後再擴大的嫌疑。」
而關於觀塘案對藻礁生態的影響,經濟部為了通過,在會中說了一段很有爭議性的話,例如中油說「建港會讓生態更豐富」,並說全世界有38座天然氣接收站,並未影響當地生態,但卻沒有提出任何佐證說明。
至於建港後對海岸地形變遷影響,經濟部地調所出示一張1992年拍的照片,指當時的觀新海岸都是沙,2008年都是藻礁,並指大潭電廠蓋之前藻礁被沙蓋住,突堤蓋出去把沙帶走了,藻礁露出來,生物多樣性馬上就發展出來。
學者則指這扭曲了突堤效應的因果,因為大潭電廠在蓋進水口工程時,就先大量破壞藻礁生長環境,興建完成後,導致他的南方海岸嚴重侵蝕,海堤下的沙岸不見了,國土也消失了。最後一次環評時,一位環委建議工業港再往外移20公尺,未經過任何驗證,李應元就說這足以保護藻礁而通過環評。
這些在環評過程中發生的種種爭議,不會因為環評結束、李應元下台就結束,而民間團體已向行政院提起觀塘環評結論的訴願,行政院應在三個月內回覆,如果訴願被駁回,接下來就是行政訴訟,預料官司將纏訟多年。
這也表示在蔡總統接下來的兩年任期內,這些爭議,還加上她曾經承諾「藻礁永存」的誠信問題、以及賴清德在環評過程中的「行政獨裁」問題將繼續被提起,接下來影響的就不只是這次選舉而已,還可能是2020年的總統、立委選舉。與其如此,此時把觀塘案拿出來重新檢討,才是明智之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