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拒絕民眾參與專家會議 是民進黨之恥

 環保署拒絕民眾參與專家會議,是民進黨自毀民主之恥。(/風傳媒)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18.4.24

環保署18日發出新聞稿,指「觀塘藻礁專家會議」因「民眾以程序問題拖延會議進行」,自27日起不再開放民眾進場旁聽及發言。聽到這個消息覺得很不可思議,因為專家會議是最能體現公民參與的一個環評程序,過去從未拒絕民眾參與過,如今一旦閉門,等於毀了專家會議的民主精神,也無繼續舉行的必要。

環評審查本來是沒有專家會議這個程序的,但因為環評委員的組成中,不但官派委員過多,而且每個專業領域的委員只有一人,當遇到特殊專業議題時就無法充分釐清,事後引發爭議,連帶影響民眾對環評審查的不信任。

因此,前環保署長沈世宏自創「專家會議」這個機制,當某個開發案涉及爭議的專業議題,必須深入討論並釐清時,原本的環評審查先暫停,讓專家會議上場,充分討論並釐清爭議後,將結論送回環評會,環評會就不再討論這個議題。所以專家會議所獲致的結論,並非只供參考,而是有絕對的專業代表性。

為了體現專家會議的專業、公平、以及公民參與精神,專家由各方推薦,全程開放民眾與會。民眾在這裏不只是旁聽而已,而是可以隨時表達意見且不限三分鐘,甚至可以提出自己的報告與專家的報告平行辯論。

史上最有名、也最成功的專家會議有兩個:國光石化、永揚掩埋場。目前民進黨在朝的多位官員,都曾經參與過2011年國光石化的專家會議,對會議的舉行方式、目的都非常清楚,如今同一批人做出閉門決議,特別讓人感到錯愕。

國光石化10多場專家會議,從未拒絕民眾與會

當年,前總統馬英九要在彰化海岸開發國光石化,引發各界質疑,這個案子因涉及重大環境影響,初審時立刻進入二階環評。這還不夠,沈世宏為了讓公眾廣為討論,宣布舉行專家會議,而且是分成五個主題:白海豚、水資源、溫室氣體、海岸地形變遷、健康風險,每個主題舉行二到三場,總計超過10場。

我曾經全程參與過這些專家會議,見識到專家與民眾共同完成一個高品質的討論。會中民眾與專家、開發單位幾度交鋒,爭執在所難免,也包括程序問題,但多元意見正是民主的展現,各場專家會議的主席從未制止民眾發言。重大爭議當然要花時間好好釐清,從來也沒有以「拖延」為藉口而拒絕民眾與會。

國光石化最後也因為這些討論,讓馬英九總統意識到民眾的憂慮,宣布暫停國光石化開發。這場專家會議所發揮的民主及專業精神自此永留青史。

拒絕民眾與會,是民進黨之恥

另一場成功的專家會議是台南東山永揚掩場埋案,此案環評是由台南縣審查通過的,事後爭議難解時,2009年居民到環保署抗議,沈世宏決定舉行專家會議,針對場址有沒有地下水、斷層,由三方推薦專家討論。

這個專家會議做得更徹底,由於民眾不信任開發單位永揚公司委託成功大學所做的告,永揚同意出資由公正第三單位再做一個調查。經過將近一年、10次會議,最後專家會議做出結論,證實永揚場址有地下水、有斷層。

之後許多爭議案件也採用專家會議,例如中科三期、林園三輕、大林電廠等等。並不是每一次都像永揚案及國光石化案這麼成功,有時專家會議即使證明影響很大,但最後還是照過不誤,特別是行政院指示非過不可的案子。

環評的核心精神是「程序透明、民眾參與、程序正義」,但民眾在環評會中的參與卻受到很大的限制,只能單向發言3分鐘,不能參與討論,意見是否被採納,環評委員也不必說明。中央的環評會還算好的,地方的參與規則不一,多數縣市連進場都很困難,而且限制不得錄音錄影。

環評審查的爭議愈來愈大,民間不斷呼籲應回復立法之初的聽證會制度,專家會議某種程度可說是修正版的聽證會。也因為專家會議的運作獲得好評,日後環保署也修改相關法規,納為環評審查一個正式的程序。環保署為此也相當自豪,日後出版的一本談公民參與的書籍中,還大大推薦了專家會議這個制度。

如今觀塘工業區的開發爭議不比國光石化小,國民黨時代可以開大門、走大路,廣開專家會議讓民眾參與辯論。民進黨主政的環保署卻給專家會議這個制度穿小鞋,這不只是毀了一個好的制度而已,更是民進黨之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