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馬頭山掩埋場有沒有斷層、地下水?豈能朦混?

  高雄旗山、內門近半居民反對馬頭山設掩埋場,各地團體聲援,
2011年國光石化之後,反汙染運動人數最多的一次集結。

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7.9.12

2011年反國光石化運動結束後,829日在高雄市環保局前的「反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行動,是反汙染人數最多的一次集結。當天環評大會,不但掩埋場附近的高雄旗山區、內門區居民浩浩蕩蕩搭了18部遊覽車來,北中南多個團體也來聲援,久違的「一方有難、八方來援」重現高雄。

77歲的戴雪阿嬤,左手拿鋤頭、右手拿麥克風,不顧汗水沿著臉頰滴下,中氣十足對著現場上千人說:「我們過去拿鋤頭打拼,現在80歲了還要走出來,不要看不起小民,為了後代子孫,反對掩埋場汙染我們的農作!」

旗山、內門兩區住了約5萬人,內門區內南里里長沈芳昌拖著一只旅行箱,蓋子打開,裏面是一捆捆排列整齊的A4紙張,他說:「這是26,000多張里民的反對連署書,其中最靠近掩埋場的三協里,九成民眾都反對。」一旁的自救會會長高淑慧翻開一個檔案夾:「高雄市現任27位議員也連署反對。」

烈日下,村民從中午1點到下午6點半會議結束前都沒有離開。得知會議只開了一半就結束,又依序排隊,懷抱著不安的心情,等著回家的車到來。而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掩埋場?為什麼這麼多村民要出來反對?

 內南里里長沈芳昌的旅行箱內,是26,000多張里民反對掩埋場的連署書。

專案小組未釐清爭議就送大會,環評委員失職

「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是由富駿公司開發,場址位於高雄市旗山區、內門區交界的腳帛寮段,面積28.7449公頃,往東約四公里可到旗山市區。預計掩埋一般廢棄物、固化的事業廢棄物,每月6萬公噸,預計最長使用年限14年。

這個案子於去年74日、今年39日經過兩次環評專案小組審查,在幾個關鍵調查項目,包括地下水、斷層、地質,業者跟自救會雙方提出的證據差異極大。如果沒有中立的第三公正單位調查,環評委員很難判定誰對誰錯。

但今年39日第二次環評審查時,專案小組召集人、成大環工系教授吳義林以93表決通過將此案送環評大會,並說小組只有建議權。但這樣做實在很不負責任,因為專案小組的功能是「釐清事實」,有事實才能提出建議,環評大會則依此做出決定。而事實並沒有釐清,環評大會要如何決議?

擔任主席的高雄市副市長許銘春如果要公正審查,唯一的辦法就是將此案退回專案小組,並由三方各推派專家,啟動專家會議。

專家會議為什麼可行?因為顧問公司跟業者有委託關係,做環評說明書時,一定會做出對業者有利的結論。而自救會基於反對立場,同樣也會做出符合自己意願的結論。在這種情況下,唯有第三方公正調查才具有客觀性。

這已有前例可循,2009年台南東山區嶺南里的永揚掩埋場出現類似爭議時,最後也是在舉行專家會議、委由第三方調查後才釐清真相。而台南高等法院也因業者偽造環說書,判決業者及顧問公司負責人有罪。

 七、八十歲的老人家來到高雄市環保局前抗議,不要掩埋場汙染故鄉。

場區有沒有地下水、斷層?雙方證據完全不同

場區有沒有地下水?有沒有斷層?在829日的環評大會中,雙方提出的證據完全不同。如果這裡有地下水、有斷層,掩埋場的滲出水就容易四處流動汙染地下水、進而汙染當地水源。因此,「一般廢棄物掩埋場設置規範」才會規定,掩埋場應避免設在地面水、地下水過多的地方。

關於地下水,業者說:「過去一年來針對部分有水的觀測井,每周做一次密集觀測,區內並沒有豐沛地下水、也沒有連續地下水位。」

自救會黃松宏當場播放一段影片說:「井內30米沒有地下水這種話也敢講,我量了近2年富駿的觀測井水位,每口井都有水,甚至抽都抽不乾。而緊鄰場區自救會所鑽的井,噴了一層樓高,而且多次噴發。」

關於場區有沒有斷層?業者說:「依中央地調所公告的旗山圖幅,明確看到計畫區內沒有斷層帶穿越,地表岩性調查也沒有發現明顯斷層帶錯動跡向。」

但自救會表示:「場區有斷層的證據包括,鄰近民宅、農田變形,去年鑽了一口井,從5月至今持續湧出大量氣體,是應力調整所影響。而且從自救會鑽的井、富駿鑽的井所取出的岩心,都看到斷層剪裂帶。」

不要用延續會議阻擋公民參與,否則將衍生更多爭議

而這裏是一片生態豐富的次森林,業者的生態調查也承認發現食蟹獴、穿山甲等保育類動物。但業者說:「鄰近也發現這些保育類動物,而且牠們的移動能力很好,掩埋場採循序漸進施工,牠們在施工初期就會逐漸離開我們的計畫區。」這種推論從何而來?不是業者隨便講講就好,需要更多科學佐證。

829日環評大會程序只進行到民眾發言、業者回答為止,許銘春宣布:「沒完成的議程,另訂時間繼續開會,下次會議視同本次會議的延續。」過去環保署也曾以「延續會議」阻擋民眾進場,指民眾發言已於上次會議結束,延續會議不再開放民眾入場。被抗議幾次後,現在已不敢這麼做了。

因此,下次舉行延續會議時應開放民眾進場旁聽及發言,才符合「資訊公開、民眾參與」的環評精神,否則勢必衍生更多爭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