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6.3.1
三月一日起台北市水價調漲,平均一度從8.39元調漲到11.56元,漲幅28.16%,這不但能合理反映成本,同時「用愈多付愈多」的設計也有助於減少浪費。台北市每人每日用水333公升,全國最高,水費調漲之後,能否達到節約用水目的還有待觀察,倒是中央政府何時才要擺脫「水價政治學」的思維?
台灣的水價因為沒有反應建造及維護成本,呈現收費過低現象,水價過低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浪費水,合理調漲水價是促使節約用水的第一步。一旦水價上漲,節水有了經濟誘因,企業會投資節水設施、提高廢水回收率。
另外當水價與再生水價差不多時,企業使用再生水的意願也相對提高,當再生水市場擴大,自來水用量就會降下來,直接好處是減緩開發壓力。反之,企業因為有便宜的自來水可用,不會提高廢水回收率,或使用再生水、海水淡化等成本較高的替代水源。就連環保團體都支持水價合理調漲,反而是執政者為了討好人民,水價調漲的合理討論始終跨不出第一步。
2015年3月7日大旱期間,馬總統到石門水庫視察,在參訪一家民營企業時說:「如果要調水價,一定有人說我無能」,當場引起哄堂大笑。不過我笑不出來,因為他這番話將「水價的政治學」表露無遺。但經過這次枯旱,社會支持水價合理調漲的氣氛被帶起來,馬總統5月30日視察新北市新莊塔寮坑溪時已改口說:「水價應該調一調了」。
不但馬總統支持,2015年4月台北市長柯文哲也主動提到水價應合理調整,讓空談多年的水價問題出現可能。目前台灣有兩種水價,台北市的自來水由市府自來水事業處單獨收支,台北市以外的縣市統一由台灣自來水公司負責。柯文哲說,2013年台北市水價平均一度8.39元,其他地區10.93元,台北市民不缺水又享受低水價很不好意思,應該要調一調了。
隨後經濟部次長楊偉甫把握機會主動拜會柯文哲,雙方很快談好以兩年時間朝統一水價方向協商。楊偉甫接著火速召開「水價評議委員會」,並於2015年7月28日通過台北自來水事業處所提的水價公式修正案。
而之前因為水價遲遲無法調整,經濟部水利署提出修正《水利法》開徵「耗水費」,做為水價合理調漲的過渡方案,初步鎖定每月用水1千度以上的企業約5千多家。台灣有819萬個自來水用戶,每月用水28億度,這5千多家企業用了近30%、約八億噸水,是水資源最大的獲利者,但他們卻跟民眾一樣享用便宜的自來水,繳交耗水費是起碼的義務。
而未來耗水費的收入要用於行政預算無法顧及的水資源改革項目,例如推動再生水市場、鼓勵業者研發節水器材、推動掌水工協助農業節水、補助無自來水的偏鄉加裝設施等等,對改善水資源結構有一定的效果。
原本急著想在去年上會期通過《水利法》,但立法院審查受阻後,看到水價調漲出現轉機,經濟部認為只要水價調漲成功,就不必再推耗水費,因此並沒有積極協調審查。隔年一月立法院改選,此法案直接歸零。
1月16日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當選總統,政黨輪替,行政院長張善政表示「水價調整屬政府重大政策」,留待新政府決定,可想而知新政府上台短期內絕無調漲水價的可能。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經濟部的政治敏感度有多差,機會稍縱即逝,最後開徵耗水費、水價調整兩頭落空。
而最可惜的是,馬總統好不容易擺脫水價的政治學思維,支持水價調漲,反而是張善政還沒交接給新政府,好不容易談好的事,又把水價問題調回政治考量層面,自己把自己困住,遠遠跟不上台北市的腳步。
連兩年雨量低於2000毫米,缺水風險仍高
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的雨量變多,跟前年的枯旱相差很大,於是枯旱期間行政院說了許多的因應方案,最近也沒在談了,水庫滿滿,呈現水資源的太平景象。不過水利署統計,去年的總雨量只有1,807毫米、前年1,643毫米,是十年來唯一雨量低於2千毫米的兩年,比平均值2,500毫米少了四分之一。
所以,台灣未來的缺水風險依然存在,加上許多開發用水還會持續增加,各種因應的政策工具要跟上來。節水、減漏都是必須做的,而開發自來水以外的水源更是重要,去年水利署唯一修法成功的是12月14日通過的《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如果推動成功,不但台灣未來更有能力調適氣候變遷引發的缺水危機,而且也開啟再生水產業的契機。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分析,今年因為適逢反聖嬰隔年,統計上台灣的春雨會較多,今年也也的確有這種特性,南方水氣擾動較為活躍,是近幾年來春雨較多的時候。不過梅雨的不確定很高,而氣候變遷產生的乾旱、雨量強度、下雨時間都面臨改變,水資源不是傳統工程問題,而是管理問題,別把自身的管理責任推給氣候變遷,才能因應未來的水資源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