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自經區設醫療專區 保得住健保的公平正義?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朱淑娟2014.6.3

直到530日立法院休會前,《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簡稱自經區條例草案)審查幾乎無進展。而就在當天,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在台大經濟系主辦的座談會中,強調自經區發展項目之一的「國際醫療」是在摧毀健保核心價值,應立即喊停。黃達夫也一一點出衛生福利部對於推動國際醫療的說法破綻百出,這些質疑都攸關全民的健保權益,衛福部有必要明確、清楚的回應。

首先整理衛福部提出推動自經區國際醫療的目的及重點如下:

一、      提升國內醫療品質,帶動醫療觀光等產業發展。

二、吸引國外醫療機構來台,放寬區內得引進國外優秀醫事人員,以帶來更先進的醫療技術、並充裕外語醫事人員。

三、目前規畫國際醫療主要項目是做醫美、健檢、重症醫療、非緊急手術。所有項目都自費,所以不會占用健保資源。 

四、推動「初期」核准一到二區,每區200床、約只需100名醫生,佔國內42000名醫師的比例低。國內醫師支援看診每周不得超過20小時,影響很小。

五、自經區的醫療機構應定回饋機制,盈餘可挹注健保,有利於改善財務狀況。

依據黃達夫、以及許多醫師的看法,衛福部提出的這些說法有許多自相矛盾、而且不合理的地方,整理如下:

一、如果目的是為了「提升國內醫療品質」,非設專區不可?

黃達夫首先提到,台灣健保制度自1995年開辦至今已接近20年,當年因匆匆上路,很多思考未完整。唯一值得驕傲的,這是一個很注重公平正義的計畫,台灣人不再因病而貧、或因貧無法就醫,這是人權的伸張,社會公平正義的呈現。

但問題出在執行細節,導致現行健保制度有很大的問題,成立自經區的想法,多半也是期待可以解決部分問題,但這會不會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要談提升國內醫療品質,就得先看現在的醫療品質出了什麼問題。首先是健保收費不足額,導致醫護跟病人比例過低,不但醫護人員過勞,而且因人力不足也拖累病人家屬,一人住院一定要有家屬或看護陪伴。醫生跟病人溝通的時間很短,多數病人無法了解病情、更談不上選擇較好的醫療方式,導致醫病關係愈來愈緊張。

另外黃達夫也提到,醫護人員過勞不只是血汗醫院的問題,還包括是否有餘裕去培養醫護人員,提升他的專業能力。因此他認為,真正要提升國內醫療品質,重點是「改革健保制度」,不是「另設醫療專區」。而只要醫療品質全面提升,國外人士自己就會來。反之,自己做不好,就算成立專區,會有人要來就醫嗎?

二、引進國外優秀醫事人員,非設專區不可?

黃達夫舉例,一位朋友自台灣大學畢業後到美國讀學士後醫學院,六十多歲時想回國,但要經過五個關卡才能回來,最後放棄。

他認為,台灣的醫療的確需要外來刺激,但要吸引國外醫事人員,應先鬆綁醫療人員的證照,這樣各醫療院所就會主動邀國際人才促進競爭力。但現有的制度卻反而阻礙重重,想回國奉獻的人回不來。

三、因為自費,所以不會占用健保資源? 

如果自經區內只做醫美、健檢,搭配觀光與購物行程,對國內醫療的影響就不大。但現在開放的還包括心導管與一般定期性關節置換手術、部分換腎換肝移植手術,加上「前店後廠」設計,未來區內病人一定會後送到台灣醫學中心就診。

而會到自經區看診的多是國內大老級的醫師,這些人有好的人脈,而且病人因為自費,將享有優先就醫權。如此一來,自經區與台灣醫療體系的聯通就會失控。因此衛福部強調,因為自費就不會占用健保資源的說法是令人存疑的。

四、只有200床,比例很低,但這麼少的床數可以改善健保財務?

衛服部提出的四、五點也是自相矛盾的。先是強調「初期」只會核准一到二區,每區200床、約只需100名醫生,佔國內42000名醫師的比例低。但又說自經區的醫療機構應定回饋機制,盈餘可挹注健保,有利於改善財務狀況。

問題是,如果只有200床這麼小的規模,盈餘如何能挹注健保,改善財務狀況?
那些民間團體擔心的問題也就不存在。另外如果需要的醫生只要100名,又為何要開放國內醫師支援看診,而且每周可達20小時,以一位醫師每周上班五天、每天8小時計算,等於是一半的工作時間,這樣能說影響很小?

而從528日立法院審查時,各縣市長踴躍爭取的情形看來,未來自經區國際醫療會只有一到二區?還是衛福部還有中期、後期計畫沒說?如果是這樣,用初期只有200床來說服民眾影響不大,不是魚目混珠、避重就輕嗎?

更重要的問題是,醫療之所以神聖,在於濟世救人的情操,一位醫師曾表示,他很感謝有健保,讓他可以只專心在如何給病人最好的醫療。而一旦成立自經區國際醫療,又開放股份,可預期整個醫療觀念將走向商業化。

而當醫療以追求利潤為主要目的,醫院的運作方式、醫生的價值觀還會是醫師誓詞中「我會憑著我的良心和尊嚴從事我的職業」?這才是開放自經區國際醫療最值得憂慮的地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