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乙烯迷航】9-1:虛幻的乙烯夢
完整節目:今晚跟你說石化 2011.10.11 公視我們的島
文‧朱淑娟
前言:
海島小國台灣,有山有水氣候宜人,成就台灣成為漁米之鄉。然而50年代起政策轉向工業發展,台灣島快速轉變成石化島、科技島。漁米之鄉也快速變成煙囪的故鄉。
民國35年國民政府接收日據時代、高雄左營半屏山麓的海軍燃料廠,更名「高雄煉油廠」,之後石化工業歷經4年經建計畫、10大建設、14大建設,見證台灣煙囪工業發展史。
在一切為經濟的年代,石化工業踩著土地的傷、人民的痛,支撐起台灣經濟奇蹟。然而經過一甲子,在氣候變遷、人心思變的21世紀,人類開始反思工業汙染的代價時,台灣還要持續往石化王國挺進。究竟台灣會真的成為石化王國、還是會因為石化而亡國……
從下游到上游搭起石化產業
民國53年政府啟動第四期經建計畫,民間開始進口原料生產塑膠產品,55年政府決定在高雄煉油廠內興建第一座輕油裂解廠,提供業者上游原料,年產5萬噸乙烯。61年在高雄煉油廠內再蓋產能23萬噸的二輕。
也就是說,台灣的石化產業,是先有下游產品需求,為了追求上游原料自給率,才漸漸往上游補足產業鏈。
此時高雄縣仁武、大社工業區陸續成立,與一輕、二輕形成上中下游石化產業鏈。
1990年政府宣佈於高雄煉油廠內興建年產50萬噸乙烯的五輕。由於當時後勁民眾反對,為了說服民眾,一輕、二輕在五輕宣布動工後,先後宣佈關廠。
一輕、二輕原本計畫整廠輸出,後來沒有談成,整廠當廢鐵賣掉。當時的鐵價還不錯,二輕賣了新台幣8000萬。這兩個場址在多年生產石化產品後,如今已成地下水汙染管制區,目前正在做整治及綠化工程。
60年代政府推動十大建設,在高雄縣林園鄉成立林園工業區並興建三輕、四輕,產能分別是23萬、38.5萬噸。民國97年中油提出新三輕擴建計畫(中油內部叫做中油六輕),在舊三輕的對面蓋一座年產80萬噸乙烯的輕油裂解廠,預計102年投產時,舊三輕即關廠。
當時中油提出三輕擴建計畫時,提到三輕之所以有擴建需要,是因為政府承諾民國104年五輕關廠之後,五輕年產50萬噸的量可由新三輕補足。如今中油轉投資國光石化,提出來的興建理由之一也是「汰換五輕」。對照當年擴建三輕時的說詞,如今這個說法完全經不起檢驗。
台塑六輕計畫在遭宜蘭反對後,民國77年政府核准台塑在雲林麥寮興建六輕,87年投產,如今六輕有三座輕油裂解廠,年產量293.5萬噸乙烯。加上廠區內中下游工廠,麥寮六輕已是全國最大的石化專區。
而原計畫在台南縣七股潟湖興建七輕,後來也因反對聲浪大最後並沒有蓋成,如今台江公園畫入七輕的預定地,七股反七輕,革命成功。
如果再加上頭份、觀音、桃園、以及散落台灣各地的石化中下游產業,台灣從南到北石化工廠林立,成為名符其實的石化王國。
到目前為止,中油體系的輕油裂解廠,包括:三輕、四輕、五輕,總計乙烯年產約110萬噸。台塑六輕有三座輕油裂解廠,產能約300萬噸。中油加台塑兩體系,全國乙烯產能約400萬噸,自給率已達到九成。
擴張的石化產品要賣給誰?
經濟部工業局統計,石化產值3.3兆,占製造業三成。而中油以最大股東身分(佔43%股份)結合民間資金,計畫在彰化縣大城鄉興建第八座輕油裂解,年產240萬噸乙烯。加上台塑六輕五期興建計畫,經濟部預期,2025年台灣乙烯年產達到659萬噸,足足比現在增加了六成。
然而,台灣開放石化業中下游到大陸生產後,如今台灣石化產品55%外銷,其中的75%銷往大陸,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的上游原料需求已大幅減少,國內是否有必要再發展輕油裂解廠也有待商榷。
工業局打的算盤是,把輕油裂解廠留在台灣,同時依大陸下游台商的需求,擴增台灣的上游原料,台商就會回過頭來跟台灣買原料,工業局長杜紫軍稱這種模式為「投資帶動貿易」。
然而,台灣的石化產業是先有下游才逐漸發展上游,如今中國的發展模式也一樣,因為下游業者產能增加而決定張擴輕油裂解廠。未來台商是否會就近向中國上游業者買原料,或跟著經濟部的棋局走?
到時,政府的乙烯之夢,會不會只是一場乙烯之迷。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