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淑娟 2009.6.14
初夏的島嶼,在暴雨與豔陽交替的季節與慶鍾來到彰化,為了紀錄「中科四期二林園區」,一個擾動島嶼煩悶與焦躁的源頭。天色不穩,時而穿風、時而過雨、加上一個意外的車禍,多了些波折,不過總算也一路走來。
中科四期的戰役,還沒開始或許早就勝負已料,一方也毫不掩飾他的勢在必得,大筆一劃,人民的農地、住戶全都變成他的屬地。全民的水、全民的電、盡情揮霍,要多少有多少。至於傾國傾城資源偏斜對國家未來的風險、開發對土地可能的破壞、以工逼農引發的糧食危機,更是完全不必考量。
你沒聽見嗎?當記者追問「公益何在」?官員氣定神閒告訴你,「科學園區增加就業、繁榮經濟,這就是社會公益。」坐在中科管理局視野寬闊的12樓辦公室,思緒突然回到20年前的大學教室,那個早已忘了名姓的老師也說過同樣的話。不經意抬頭望向明亮窗台外的八卦山,不知身在何處。
當主流媒體對公平正義的視若無睹,更注定這是一場幾近絕望的戰爭,即便如此,農民漁民、環保團體、四方之士依然勉力而為。知道公視要紀錄,灰燼般旳希望又被重新點燃。做為一個記者,何德何能?在穿風過雨的採訪路上,心情沉重,只因為連自己都不知如何回報人家的殷殷期盼。
採訪途中來到G任職的農試所,因著許多人的願望成立的農業土壤館,疲累的身體倚地而坐,看一支由土壤館製作的全球各國農作影片。不同國家的土壤適合種植不同食物,食物依附土壤而生、人民依附食物而活。G說,世界農糧組織編定全球有12種土綱,台灣就有11種,「這就是為何人稱台灣是寶島」。
然而,政府曾幾何時珍重過我們的島?國家糧食自給率只有3成,明明白白的糧食危機,想起在多個農村再生公聽會場合,面對滅農質疑,官員說「台灣糧食自給率高達9成,台灣根本不用擔心。」
也或許說話的官員還不知道,今年一到三月天氣不正常炎熱,米鄉之都台東稻米變成空包彈,令人垂涎的脆梅,今年一顆都沒長好。彰化海岸垂手可及的西施舌、文蛤,今年全都不見了。而在不遠處的蚵田,面臨中科廢水的威脅即將滅絕,國光石化的開發正在掐住灌溉之母濁水溪出海口。
科學園區鄰近彰化知名的巨峰葡萄產區,暴雨留人,農民們在農地前的小屋外泡茶聊天,看到公視來了,農民說,他用草生栽培,因為這樣不必用除草劑,可以保護土壤。談起中科,他突然話多了起來,「我很怕啊,擔心工廠的廢水、空汙會影響葡萄生產,我們全家都只靠這個啊。」
臨別,農民小聲跟我說,「你們公視要加油啊,我知道你們一半是政府經費,一半是大家贊助,小姐我跟你講,我有去劃撥耶…」。
才剛聽慶鍾轉述,立法院通過三讀,公視董事席次增加。不知那些經常有大批隨滬保護下鄉、自稱苦民所苦、卻試圖消滅媒體良知的官員,是否知道什麼是民意、什麼又是人民真正想望的媒體之聲?
做為一個記者,總要求自己站在風暴外圍冷眼旁觀,很難,但我盡量。但當你旁觀的是一場資訊不對等的戰役,特別是你在意的價值被棄之如敝屣時,想要無動於衷,更是難上加難。
我無意說自己能做到公平客觀的報導,但那種各打50大板的所謂平衡我也做不出來,因為我總認為,人在做、天在看(記者也是),該打幾板的就打幾板,人人都得為今日的所作所為負責,歷史總有一天會算帳。
常有人問我,艱辛挫折的環境報導為何一做8年、連離開了主流媒體還不鬆手?寫了半天又有什麼用?
是啊,紀錄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傷害來自四面八方。我當然不會天真以為一枝筆、一個鏡頭可以改變什麼,但我總不曾放棄,用辛苦的紀錄等待風動,當因緣際會,或許有些事真的會有所不同。
也許什麼樣的付出都值得,因為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的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