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朱淑娟/報導2008.8.8】馬總統承諾淡水河等河川八年內要「不缺氧、不發臭」,但因汙水下水道興建不及,北縣日前提出暫時以汙水攔截方式處理。引發學者與環保署「為河川請命」,警告截水作法將導致河川更乾枯,河床裸露將引爆全面性的空氣汙染事件。
環保署評估,河川溶氧應大於每公升兩毫克才能讓河川「不缺氧、不發臭」。環保署日前邀學者、地方優先討論淡水河,發現淡水河多個河段溶氧不足,問題出在樹林、中和、永和地區汙水下水道未接管,生活汙水從西盛排水、塔寮坑溪直接排入大漢溪汙染水質。
台北縣至今並沒有汙水處理廠,廿年來生活汙水都攔截後遠送到八里汙水廠簡易處理後排入海洋,長期已造成淡水河基流量(維持河川的生態起碼的水量)不足。
其中又以淡水河支流的大漢溪乾枯最嚴重,大漢溪上游已有板新取水口長期取水,枯水期時平均基流量只有兩立方公尺。官員形容大漢溪低流量的嚴重性,「退潮時大概可以從河床走過去。」
為解決大漢溪溶氧不足,北縣提出將西盛排水每天九萬噸生活汙水截流後,遠送到八里汙水處理廠。這項提議引發學者「為河川請命」,擔心這九萬噸水會奪走大漢溪一半的水,未來河川將更乾枯。
學者建議,最好的做法是在大漢溪附近蓋一座「小系統」汙水處理廠,收集樹林地區汙水,處理後讓水重回大漢溪,才能舒解大漢溪乾枯的壓力。但北縣表示無力負擔近五十億元的興建經費。
學者認為,過去北縣把生活汙水攔截後遠送到八里汙水廠的「大系統」觀念應檢討,北市十年前開始改變,因此增設了內湖、迪化兩個「小系統」汙水處理廠。內湖汙水廠處理過後的水重新排入基隆河,迪化汙水廠處理後的水重新回到淡水河主流。
「小系統」的優點是收集區域性汙水處理後,再把水放回河川,增加河川水量。「大系統」則直接把水截走遠送,河川的水就愈來愈少、遇到枯水期,河川甚至乾枯裸露。
環保署水保處長呂鴻光表示,「小系統」汙水處理方式已是國際主流,例如法國就已全面改成小系統處理汙水。北縣至今還在用「大系統」把汙水截流遠送到八里汙水廠處理的觀念已落伍。
而且「大系統」的風險較高,以北市縣為例,八里、內湖、迪化三個汙水廠總處理容量約兩百萬噸,已呈現飽和。萬一其中一個汙水廠壞掉,將爆發汙水處理危機。小系統則有分散風險的功能。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截流作法比小系統汙水處理方式,對河川水質而言更好,因為水不論怎麼處理汙染總不會完全處理掉,但這無損於小系統的優點,畢竟還水於河川是非常重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