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追隨夢想而行---給畢業生

 


 (本文為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畢業演講全文)

‧朱淑娟  2014.6.14   

王院長、胡副院長、襲副院長、各位老師、畢業同學以及家長們,大家好:

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有許多我尊敬的老師,今天能受邀在社會科學院的畢業典禮上跟大家說話,我感到非常榮幸。老實說,當我接到胡副院長的電話邀請時,我嚇了一跳,因為一般大學邀請的畢業演講貴賓,不是功成名就、就是擁有財富的人士。

但我既沒有功成名就、也沒有財富,我能給即將迎接美好人生的各位什麼樣的建議呢?不過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來,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是一個不凡的院所,因為你們看到社會上除了財富、名望,以外的另外一種價值。

回想20多年前,我參加了自己的畢業典禮,那天我們一群同學把學士帽用力拋向天空,到現在我還記得那天的天氣很好、美麗的陽光劃過藍天白雲。今天雖然是雨天,但雨過天晴,美好的日子正要開始。當年我們看著學士帽從空中飄然落下的那一刻,對於即將展開的未來,心中懷抱熱切的期待。

20多年過去了,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腳步,人生果然步步充滿挑戰。而在迎接這些挑戰,面臨抉擇、想辦法突破的同時,我也深深覺得,生命是多麼的美好。

我沒有變成有錢人,但找到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謀生方式,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我努力去實踐當年自己許下的諾言,那就是:勇於追求夢想、虛心接受挑戰、促進社會公平。而這也是今天我想跟各位分享的。


永遠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我覺得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要勇於追求夢想,並虛心接受挑戰。

20多年前,我從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畢業後,做過程式設計師、廣告業務、行銷企畫等不同類型的工作,工作換來換去,總覺得那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直到10年後到報社當記者,我才告訴自己:「這就是我想做的事」。

當時我面臨的挑戰是,我不是新聞科系畢業的學生,而且是在畢業十年後、人生已進入30歲、前中年歲代才開始。剛開始對於如何採訪、如何報導完全不清楚,每天看同事的新聞都能站上重要版面,心裏非常羨慕。

當下也常想:「我真的適合做記者嗎?我還要繼續嗎?」但好不容易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不想因為覺得困難就放棄,於是就跟自己約定:「不要想太多,先做一年看看,不行再說。」就這樣在黑暗中摸索前進,等待天光,漸漸的能掌握工作的要領,一旦走過最困難的過程,接下來的事情就會容易多了。

我很慶幸當時沒有放棄,才能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往後的人生裏,每當遇到挫折時我都會想起那個時候。當混沌不明時,或許徬徨、或許迷惘、或許悲傷,但先別急著做決定,跟自己約定:「永遠要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搭起自己的鷹架

經過了十年,正當我好不容易轉變成一個思考比較成熟的記者,也覺得可以在新聞領域做更多發揮時,台灣的媒體環境卻變了,想要好好做一個記者變成一件困難的事。而一再抗拒的結果就是被報社開除。那時人生已經過了40歲。

中年失業、又是被迫離開自己喜歡的工作,心情難免有些失落。但我一向個性比較積極樂觀,沒多久就開始想未來要做什麼。想來想去最喜歡的還是記者,而且當時還有一些正在關心的議題,想要繼續追蹤的心情很強烈。

評估當時的媒體環境,覺得再到另一個媒體情況也不會比較好,唯一可以讓自己好好做記者的方式,就是做獨立記者。另一方面,我也很想試試,在網路閱讀時代,一個不必倚賴媒體資源、不受組織拘束的記者有多少的可能。

我沒想太多,決定要追隨心中的想望前行,註冊了「環境報導」部落格、印了一張名片,把自己的報導放在部落格上,就這樣開始了我獨立記者的生涯。

跟十年前我剛當記者一樣,很多人都覺得我這樣做有點奇怪,而我反而覺得這個社會很奇怪,因為每次我說要做什麼時,一定有人會跑來跟說我很奇怪。當然他們是好意,但我總覺得這個社會對於追求夢想應該給予更多的鼓勵。

記得我向報社一位長輩辭行時跟他說我要做獨立記者,他說,你都四十幾了,不要再想東想西,去找個正經的工作應該不難。我想的剛好相反,反正都四十幾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時間已經不多了,為什麼不做?最後跟他道別時我說:「報社把我的台子拆了,我要把自己的鷹架再搭起來。」

當時台灣的獨立記者風氣還不興盛,做為一個獨立記者,其中經歷的種種,我只能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也再跟自己約定一次:「不要想太多,先依自己的想法做三年看看。」而不知不覺今年已經是第五年了。

有時遇到很久不見的朋友,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你還活著啊。」當時很少人看好我的決定,但如今台灣的獨立媒體蓬勃發展,不但已不再奇怪,反而已是必要的存在、甚至成為報導的主流。

剛剛提到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寫的都是自己真心想寫的報導,對於工作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感覺。

工作時間很長、收入減少、追蹤新聞的壓力很大,但卻很少覺得辛苦,反而對於還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心中充滿感謝。為了想知道更多,就會學習更多,感覺自己一直在進步,報導的影響力也逐漸擴大,這讓我覺得工作充滿意義。


自己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

我們常常感慨理想與現實很難兼得,多數人也會選擇現實,或是依循社會的成功模式,但我想成功意義是多元的,只要夠清楚了解自己、夠勇敢追求自我實現,終有屬於自己的成就模式,由自己來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

許多人只追隨前例或多數人的說法做事,但有時我們也要堅持自己的想法。我的專長主要在環境新聞領域,很多人都說,現在是一個速成的網路時代,讀者不喜歡看長篇大論、艱深的新聞,最好能看圖說故事,簡單易懂就好。

但我卻覺得現今新聞議題快速流轉,且受限於版面,多數新聞只能點到為止。當一個議題從媒體下架,迅速轉到下一個時,事件後續發展於是石沉大海,更不要說促成改變。因此唯有長期追蹤事件的深度報導,才有機會促成改變。

而唯有願意花時間、小心求證、把問題像剝白菜一樣一層層剝開、並戒慎恐懼平衡觀點的報導,才能符合讀者的要求。你願意把自己的報導當回事,讀者也才會把你當回事。如何定義自己的工作價值,終究還是得回到自己。

而我想說的是,追求夢想並沒有那麼難,只要你不輕易放棄、然後願意接受挑戰。只要你願意勇往直前,社會上很多人會對你伸出援手。


人生需要很多運氣,但要先願意去做

2010年,我以獨立記者身分獲得卓越新聞獎、曾虛白先生新聞獎等三座獎項,對我來說是一個莫大的鼓勵跟榮躍。我的得獎也鼓勵更多人投入獨立媒體的工作,使得這些年來台灣的媒體有新的氣息跟力量,我們也從這些現象看到台灣媒體新的希望。

人生需要很多運氣,但前提是我們要先願意去做。如今,我深深覺得當年被報社開除,是我人生最美好的事之一,因為那讓我無所迴避,必須去直視自己。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挫折,但我要說挫折是人生最寶貴的資產。

如今我很慶幸能實現當年的承諾,就是把自己獨立記者的鷹架搭起來。但只有鷹架還不夠,媒體是社會良心的基石,沒有正常的媒體、就不會有正常的國家。因此如何把鷹架的血肉補起來,成為真正的基石,是我接下來最想做的事。


追求社會公平正義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做了15年的記者,還能如此熱愛自己的工作。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喜歡這個工作,另一方面我覺得,這個工作讓我有機會去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當公平正義傾斜,記者的職責就是幫弱勢發聲、促進社會對話、將錯誤的政策導正過來,讓公平正義回復到原來的天平。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相信「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種競爭法則。但現在我的想法變了,因為公平的競爭必須建立在平等的資質與生活條件、公平的制度與機會之上。但現實往往並非如此。

我想跟大家談談最近發生的合宜住宅收賄弊案。行政院打著「居住正義」大旗的合宜住宅政策,先賤價收購人民土地,而且只用極少的面積蓋合宜住宅,主要目的還是在土地開發。接著轉手高價賣給建商,再透過容積獎勵增加戶數,讓建商利潤倍數翻漲。於是我們看到收賄行賄的人住豪宅,但被迫徵收土地的人卻流離失所,赤裸裸呈現社會不公不義的一面。

然而,貪官奸商背後一定有制度性的缺口,記者的職責就是透過報導點出問題,並促成制度性的改變,讓社會朝向更公平正義的方向前進。


追隨夢想而行

我們都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社會結構下,各位同學不論你未來做什麼工作、在什麼位置,都能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做出貢獻。關心社會、即時對別人伸出援手、看到不對的事要勇於站出來並盡力去改變,我們的社會就會愈來愈好。

而我必須說,只有「努力」不足以形容我們面對的處境,我們需要的是「奮鬥」。不只「盡力」,還要「全力以赴」。

今天在這裏看著各位,我替各位感到相當興奮,未來即將展開,追隨夢想而行。恭喜你們,祝福你們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