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收人民土地解套,是不道德徵收。(圖/行政院官網)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3.3.14
3月2日基隆捷運第一階段環評通過,這條軌道七年來從輕軌、輕軌捷運、變成捷運,經費從80億、425億、再爆增到697億。而基隆市的負擔也從不用出一毛錢,由前瞻基礎建設全額負擔,到需要支付17億、再增加到53億。這讓基隆市長謝國樑喊話「會造成基隆財政困難」,並要中央全額負擔。
而不想出更多錢的交通部則建議他「拓展車站周邊整體發展來增加收益」,還點名沿線的八堵、七堵、北五堵、保長坑捷運站,周邊地區將進行都市計畫。然而,交通建設應由政府稅收支出,強取人民土地補足缺口將引發更多民怨。
擴大徵收捷運用不到的土地,是不道德徵收
所謂「車站周邊整體發展」,就是以車站為中心,往外劃出一個區域,區內土地區段徵收,透過這種方式政府無償取得一半土地,拍賣給建商後賺取利潤。
換句話說這是地主被迫捐出一半土地給政府,政府會說開發後地價上漲,你不會有損失。但實質上地主就是少了一半土地,位置也跟現在不一樣。更嚴重的如果配回土地達不到最小規定面積,就只能拿補償金被驅逐出家園。
這種拿人民土地發財的做法極不道德,而且還巧妙地將區段徵收跟捷運綁在一起,誤導大眾徵收是必要的,沒徵收捷運就蓋不成。但其實並非如此,捷運要用多少地就徵收多少地,並不需要擴大徵收周圍不相干的土地。
還有一種刻意美化徵收的說法,就像基隆市這幾天改口的:「捷運建設完工後,會帶動基隆都市發展及國土有效利用」。但如果大眾知道所謂「都市發展及國土有效利用」是以搶人民土地為代價,開發後房價上漲也要人民拿出更多錢吸收的話,相信大多數人民不會支持這種徵收,政府也會節制為所欲為。
伴隨政治的基隆捷運一變再變
軌道建設是一個長遠的規劃,但卻可以在七年之間路線、經費連三變,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就批評這是「騙局升級成更大的騙局」。2017年3月蔡英文總統到基隆宣布,已將基隆輕軌納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於是那年編列的4千億前瞻軌道建設中,就有了「基隆輕軌」這一項。
蔡總統還說,基隆輕軌不只是一條軌道,還要結合基隆河谷發展等計畫,帶動基隆產業、就業升級。於是2年後的2019年4月,她跟前基隆市長林右昌就宣布,解除基隆河沿岸土地開發管制的2 個行政命令。
昔日,這條長達96公里,流經基隆、新北、台北三縣市的河流,就因為兩岸土地過度開發、甚至濫墾濫建,破壞水土又阻礙水流,1986年琳恩颱風、1997年溫妮颱風、2000年象神颱風,都造成基隆、汐止、以及台北基隆河沿岸淹水,之後才有這兩個行政命令,冒然解禁是陷基隆河於未知的水患風險之中。
變相土地徵收,民怨從南到北蔓延
到了2022年2月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又宣布基隆輕軌變捷運,經費也從80億增加到425億。再經過不到一年,又增加六成、272億,變成697億,這麼大的增幅不是用「營建物價大幅上漲、用地取得方式改變」可以說得過去的。
類似的交通經費爆漲已經不只這一次,去年10年通過環評的國道7號高雄段,建造經費也從600億爆增到1350億。既想用建設累積政治資本,沒錢了就拿人民開刀。就像消基會董事李克聰所說的,在可行性研究及綜合規畫階段,常用低估經費爭取支持及審查通過,之後才說經費增加,強迫大家接受。
如今交通部跟各地方政府在捷運所到之處擴大區段徵收,從南到北抗爭不斷,包括捷運三鶯線、桃園綠捷、高雄林園捷運,以及許多體路立體化工程,甚至不是在發現財務缺口後才想到徵收,而是一開始就把徵收納入開發計畫中。
然而,政府徵收人民土地必須有特定用途,且符合公益性、必要性。區段徵收沒有明確的開發用途,跟捷運用地更完全無關,就不該強行徵收。終究軌道建設應由政府稅收負擔,繼續掠奪土地只會讓民怨持續蔓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