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6日 星期二

海水淡化是抗旱的一個選項

 氣候變遷讓淡水愈來愈少,海淡水等人工產水方案勢在必行,
圖為這次抗旱上場的新竹緊急海淡廠。(/水利署)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21.4.6
 
除了外島,台灣本島沒有一座民生用海水淡化廠(電廠專用除外),今年枯旱水利署推動「新竹緊急海淡廠」,每天產水1.3萬噸成為新竹抗旱要角,看到海淡水救援成功,台中也要趕置一個。雖說是緊急設施,但值得歷史記上一筆。
 
而這也引發一波泛論。說泛論、卻不說討論,因為大多是淺薄不深入的談論。海淡水有優點有缺點,跟其他供水方案一樣,但氣候暖化造成枯旱的頻率有增加趨勢,任何因應缺水的可行、甚至想像中的方案都應認真對待。與其談台灣適不適合做海淡廠,不如好好評估,如何讓海淡水成為抗旱的一個選項。
 
 
供水方式有各種選擇,需要因地制宜
 
海水淡化就是取海水去除鹽等固體,變成淡水的一種技術。最常被提到的成功案例是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新加坡等國家,他們共同的特性就是雨量極少,沒水萬萬不能,海淡水則讓一切出現轉機,人口、經濟雙雙成長。
 
海淡水的缺點就是很多人都提過的,成本高、耗能、製水後的鹵水排放(高鹽度海水)會造成生態影響等等。那為什麼有些國家還要做?因為是選擇的問題。對缺水國家來說,缺少天然雨水,於是克服萬難讓海淡水成為必要選擇。
 
說到選擇,供水的選擇真的無所不在,台灣也有我們自己的選擇。
 
目前外島有海淡廠,本島沒有,就是一種選擇。為什麼台水公司即使抱怨虧本連連,但外島還是得做海淡廠?這點可以參考「離島供水改善計畫」中所寫的,就因為湖庫水質不佳,過度依賴地下水,所以才會需要海淡水。
 
剛說新竹緊急海淡廠是本島第一個海淡廠,也許並不精確,因為現址就是2011年水利署的「新竹海淡模組廠」,很早以前就有海淡廠的想法了,只因為在這個模廠差不多完工時,新竹寶二水庫也蓋好了。於是海淡廠模組計畫取消,去年變成「水利新創科技研發及測試展示基地」,還賜與「活化」兩字。
 
 
一種方案穩定供水的世界,已經一去不返
 
那現在的寶二水庫如何?原本有效蓄水量3,218萬噸,每天供水28萬噸。但遇到枯旱,現在的蓄水量303萬噸,不到一成。於是那個被廢止的新竹海淡廠又活過來了。新竹每天用水55萬噸,如今一半是由非水庫系統支援。
 
選擇當下或許沒有錯,但可以更有遠見一點,或者應該說更謙卑一點,因為世界不會依照你的意思運轉,有一就不必有二的穩定供水世界已經一去不返,多一點替代方案就是保險,畢竟如今缺水已成分秒不得容忍之事。
 
而且沒有一種方案是絕對好、或絕對不好,一種方案也無法適用所有地區、每一個季節、每一種用途。例如豐水期時水庫需要洩洪,海淡水就無用武之地。
 
或以為有了再生水就不必海淡水,但再生水來自廢水回收,法有明訂不得供作食用或藥用,海淡水就沒有這個限制。任何方案上場不像切換開關那麼隨時隨意,需要預先準備,這次也終於看到水利署提出了海淡水規劃。
 
水利署規劃中的海淡廠

地區

規模(日產水量/)

麥寮(六輕自建)

10

桃園

10

新竹

10

嘉義

10

台南

20

高雄

10

 
 
海淡廠不一定比水庫成本高
 
一提到海淡水定會說它比較貴,但這是相對於自來水價的思維,台灣的水價不要說建造成本,連輸送成本都付不夠。以寶二水庫為例,建造時花的100億就不會算到成本裏。還有日後必然出現的保養、清淤成本,當然也不會算到。
 
只要看看老水庫都在做什麼就知道了,石門、曾文、南化、白河的防淤隧道全都是花大錢的工程,所求不過蓄水率不再降低罷了。當然基礎建設是公共建設,不同於民間買賣,成本不可能十足反映在水價上,但認知是要有的。
 
例如,工業跟民生享有相同水價就不盡合理,更不要說那些每日用水動輒幾十萬的大廠,枯水期跟百姓搶水就沒道理。目前新竹海淡廠產的水併入自來水系統,收的是自來水價,雖然是抗旱的權宜措施,但日後必須合理反映成本。
 
 
節水,可以為穩定供水爭取時間與空間
 
這已有先例。台塑六輕每天用水24萬噸(最高到36),已經排擠到民生及農業用水,水利署要求他自籌一部份水源,自建一座日產10萬噸的海淡廠,預計明年8月就能完工。當然六輕是特例,有自建海淡廠的特殊條件,其他科學園區及工業區可比照興建再生水廠的方式,就近專管供應,但水費要付夠。
 
耗能是海淡水的另一個缺點,不過這跟電動車一樣,只要有更多乾淨能源就不是問題,而且海淡水是配角、不是主角,耗能問題不如想像中大。 

氣候暖化的影響之一就是淡水會變少,人工產水的方案勢必非做不可,也都不便宜。在這些方案變平價、負面效果也降到最低之前,最實際有效的做法就是節水、降低用水需求,這足以對穩定供水爭取到一點空間與時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