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5.5.5
高雄市剛過了一個雨量極少的春季,導致四月底最主要的用水來源高屏溪攔河堰,流量降到每秒10立方公尺以下,並宣布從明天起實施「浮動式三階限水」,供五天停二天(本周不停水)。話說停水就停水,怎麼跑出「浮動式」這個名詞?
原因是高雄沒有大型水庫,即使停水,省下來的水也無法存到水庫備用,於是採取周周檢討機制,水量少就停水,水量多就不必。回想兩年前水利署希望興建高屏大湖做為補足高雄缺水的方案之一,但高雄市反對,並強調要朝節水型產業發展,讓沒大型水庫的高雄也不缺水,對照今日的三階限水,這個神話已經破功。
時間回到2013年3月「高屏大湖」環評會上的一場對話。當時經濟部水利署南水局官員說:「高雄地區雨量豐枯比高達9:1, 是高風險供水地區,目前每天需求161.6萬噸,但只能供給141.4萬噸,預估2026年用水將成長到186.4萬噸,缺水將更嚴重。開發高屏大湖,是現階段多種供水方案中最重要的一項。」
節水型產業?石化用水不減反增
不過高雄市政府官員則反對興建高屏大湖,並表示:「高雄市未來朝向節水型產業發展,幾個大用水戶例如中油五輕104年後遷出,中鋼每天取用鳳山溪再生水廠10萬噸,南星計畫用海水淡化,現在、以及未來10到20年高雄並不缺水。」
最後環評委員依高雄市建議否決高屏大湖開發案,全案退回經濟部就土地利用、水資源調度管理、多元替代方案、以及開發必要性做整體檢討。其實這些事項環評委員本來就應該在環評會上評估,如果地方政府說什麼就照做,那還需要環評嗎?
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雨量本來就比其他地區更乾溼分明,今年三月高雄雨量甚至掛零,1942年、1977年、1999年也發生同樣情形。當年水利署提出蓋高屏大湖的目的,就是希望有水時可以存起來,以備無水時可用。
預定地在高雄市旗山區、美濃區、屏東縣里港鄉,屬台糖手巾寮農場、土庫農場,總面積697公頃,有效庫容約5,500萬立方公尺,分五個湖區。水利署修正後第一期工程先做E區183公頃,有效蓄水量1,500萬噸,每天可供水10萬噸。
如果真如高雄市政府所說的去做,高屏大湖當然不必蓋,因為蓋水庫花大錢、又犧牲農田、後續管理維護困難、開發後對周遭環境也有一定程度的衝擊。但當初提出的各種取代水庫方案,2年過去了,請問經濟部、高雄市政府做了多少?
首先來看高雄真的有朝「節水型產業發展」嗎?高雄市政府提到的中油五輕關廠,其實在「全國區域計畫」中是將北高雄的煉油石化業轉移到南高雄,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還擴大,因應這些耗水產業的擴廠需求,未來用水將不減反增。
另外,所謂「中鋼每天取用鳳山溪再生水廠10萬噸」也不是這麼回事,高雄市鳳山溪污水廠的再生水廠預計2017年完工,初期每天供應2.5萬噸水,最大可供應4.5萬噸。但再生水廠是因應中鋼未來用水「成長」需求,等於政府出資幫業者備水,對於現況用水減量也沒有幫助。至於海淡廠,到目前為止連個影子都沒有。
重新檢討、共同合作,高雄才能保有安全水資源
所以不談未來,現階段高雄用水就不足20萬噸,必須調撥農業用水,或從南化水庫調用。水利署另一個替代方案是在高雄市大樹鄉設輻射井取伏流水,最多每天可取2萬噸。但取用伏流水會影響周邊地下水,上周就發現取水過多導致周邊地下水位下降而才抽,要用伏流水取代水庫恐怕言之過早。
因此在其他替代方案都上不來的情況下,高屏溪攔河堰還是最主要的水源,正常時每天要取110萬噸才夠用,但前提是水量至少要每秒12立方公尺,今年的情況卻都小於這個數字,最低還少於每秒8立方公尺,取水量明顯不足。
上周5月1日在決定本周二、三不必停水時,高屏溪攔河堰的流量是8.3立方公尺,水利署南水局以無人飛機空拍高屏溪上游、中游、下游曹公圳、高屏溪攔河堰看來,各河段都因水位相當低露出大面積淤泥。這麼低的流量還勉強不停水,背後就要有非常細緻的操作跟調度,稍有不慎,供水就會出現風險。
所以,不必等到未來,高雄現在就是一個缺水狀況,中央、地方不必互相指責,也不要你看我、我看你,或是空口說白話。當務之急是提出一個有效的水資源對策,檢討產業發展與用水平衡,要求大用水戶一定比例自籌水源,同時推動用水總量管制並逐年減量,高雄才能保有一個永續的水資源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