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天母水道祭13年 傳承永續水資源


 圖文‧朱淑娟 2015.3.17

金光閃閃的水道頭(水龍頭),在天母居民、多所國中小學童簇擁下,人手一個祈雨小童玩偶,迎著陽光從供奉五穀神農的三玉宮出發,走到草山水道系統的三角埔發電所。這段飲水思源之旅展開第13屆「天母水道祭」的序曲。今年剛好遇到嚴重枯旱,天母人更覺得努力保留下這個水源頭的珍貴。

草山水道系統1932年完工,是日治時期台北市興建的第二套飲水系統,13年前台北市政府為了開發包裝水、以及陽明山保變住計畫將湧泉引做他用,一群天母媽媽們知道後成立草山文史聯盟,極力反對。

最後促成2004年台北市政府公告這個水道為市定石蹟,成為台灣第一座還在使用中的古蹟。為了傳承珍惜水資源的精神,也開啟天母水道祭的活動。

而現在聞名的天母水管路,原本叫做天母古道,當初是為了修水管而設的路,後來開放民眾登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路下方就是水池,為了讓大家了解水資源的歷史,2009年草山文史聯盟促成市府改名為「天母水管路」。

古道湧泉,凝聚天母人的情感

草山文史聯盟志工賴惠三表示,這個水道系統每天出水量在8,000噸到12,000噸之間。上周他去參觀一年才開放一天的湧泉後非常感動 ,他說:「大自然的水並不缺,重點是你要好好保護,不要破壞。」

草山文史聯盟理事長文海珍說,天母水道祭2003年第一次舉辦時只有100人參與, 第二年增到700人,這些年都在1000人以上。

為了傳承水資源的珍貴,一一拜訪當地國中小學,後來許多學校將愛惜水資源的理念納入課程,從去年開始改由各個學校輪流舉辦,愛惜水資源的種子也得以傳承下去。

草山聯盟志工、士東國小退休老師吳英珍,在活動現場解說台北市自來水的歷史。她說,退休後的心願就是推動環境教育,在校時就經常帶學生接觸當地自然環境,因為她認為,要先對一個地方有感情,才會愛護他。

吳英珍說,在天母許多老師的熱心推動下,把天母水道的歷史融入教材中,天母國中成立「水道少年社」,也訓練出一批天母水管路的小小解說員。同時促成天母高島屋、天母圖書館展示活動成果,讓更多人認識水資源的珍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