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資訊民主 人民永遠的戰役 (2-2)

后里區農業與環境保護協會會長廖明田,反對中科三期
汙染家鄉,展開程序正義追討之路

文‧朱淑娟 2012.11.19

目前的公民參與距離真正的參與還很遙遠,不只形式重於實質,而且這個形式還多由官方主導,他要你參與你就參與,他不要你參與你連門都進不去。另一方面利益團體卻可以堂而皇之進出官府、立院、主導政策。

如何在形式參與中突圍,進而扭轉形式的參與變成實質的參與,公民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形式的參與

現今公民參與形式包括行政公聽會、立法院公聽會、環評會、區委會等審查委員會、地方說明會、以及官方私下邀請的諮詢會。

之所以稱為「形式」參與,主要是這些會議由官方設定議題、依官方的調查討論、官方邀請他要邀請的對象且限制人民發言時間。官方擔任主持人、紀錄,會後關於人民的發言,官方也掌握採納與否的決定權,而且不必有任何理由。

環評會或區委會這類委員會的審查名之為專業、實則大有問題,以委員組成來看就有許多上下其手的空間。例如環評委員總計21名,其中7名官方代表,環保署長擁有14位學者委員的任命權。如果你是環保署長你會勾選什麼人選?

中科三期環評過程中的專家會議,民間推薦中興大學環工所教授莊秉潔擔任風險評估專家委員,結果環保署以他非健康風險專家而拒絕。另外國光石化的溫室氣體專家會議,民間推薦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也一度被拒。

此外也經常出現審查委員專業不足的情形,有的委員不針對問題審查,盡說一些打高空的話,於是竟然在不同案件審查會場說出一模一樣的話。

委員會多採共識決,這某種程度是在打混仗,誰也不必為審查結果負責。而環評委員只能採取書面審查,無法驗證資料真偽,即使對由開發業者出錢所做的調查資料有疑慮,也無法再調查,所以才會發生像台南永揚掩埋場案環評書造假卻通過的情形。(話說環評書造假只有永揚嗎?)

然而這還是有參與形式的會,更多的會議連公開都不必,例如內政部土地徵收委員會這種攸關人民財產權的會議,當事人根本無法進場表達意見。


扭曲的參與

有些參與不只形式,而且還有刻意操作之嫌。例如苗栗後龍科技園區案,開發計畫所涉土地變更使用、徵收作業引發當地居民及地主反彈,2009410日環評會決議要求苗栗縣政府應與民眾充分溝通。

200952324兩天,苗栗縣政府在灣寶里、海寶里、東明里、大山里、造橋鄉等五地舉辦說明會。明明是要求與徵收地主溝通,而徵收範圍只在灣寶里、海寶里,何故在非徵收地區辦說明會?而且非徵收地區的民眾多數贊成開發案,意圖再明顯不過,就是要稀釋民眾的反對聲音。

而且苗栗縣政府是開發單位,由苗栗縣政府主持會議,這種模式也大有問題,果然說明會就像政令宣導會,資料只有一張紙,正面三言兩語交代科技園區的經濟效益、土地規劃構想,用紅色字體標示「本園區之土地取得係依法令規定採用徵收方式辦理,背面詳列「徵收補償相關規定」,這樣像是在「溝通」嗎?


消耗的參與

這些年來突然出現許多打著公民參與口號的會議,永續會、能源會議,正式會議前還有大大小小的預備會議、分組會議。而即使是沒有法源依據的會議,早期這類會議至少官、民還有備而來爭得面紅耳赤,對戰氣氛還算是濃厚的。

最近不知從哪裏冒出來「公民咖啡館」這種形式 (當然這也是審議式民主的一種)
,官民圍桌喝咖啡吃點心,會後還合照po臉書相互按讚,和樂融融,試問這種會議能得出什麼結論?結論又能生出什麼法律效力?

另外這些年來立法院公聽會大量增加,多數由民間推動、立委主辦,而且黨派分明,找來官員排排座虛應故事,做出許多漂亮結論,結果有多少結論被列管甚至落實?恐怕很少吧,如此消耗社會資源的事無人追究還真令人驚訝。


阻撓的參與

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的手段阻撓民眾參與,許多會議不但民眾不得參加,媒體也不得採訪。美牛會議不開放被批後開放錄影轉播,但遺憾的是許多媒體竟稱這種「
錄影轉播」為「全程開放」,請問錄影轉播是全程開放嗎?公民參與最可怕的恐怕還在於人民、媒體不知道自己的權利何在。

環評會還有一個「延續會議」的設計,第一次會議等民眾都發言完後會議結束,下一次開會就變成「延續會議」,依會議流程民眾不得再入場,然而民眾不在的場合正是會議決議的關鍵時刻。即使是平常的審查也有「閉門會議」的設計,此時民眾不得在場,媒體不得錄音錄影,既是專業審查有什麼需要閉門?

20091112日中科四期通過區委會審查那天,會議主要討論土地徵收,但遠道而來的相思寮居民竟被擋在門外。政大公共行政系副教授杜文苓在場外痛批從環保署到營建署都開了惡例,「台灣民主走到今天,政府竟然還用行政程序阻撓公民參與,對民主程序來說是個嚴重的倒退。」

另一個例子是,2010831日中科三期環評審查當天台北大雨,大批警力連騎樓都擋住,讓后里農民在大雨中全身濕透。杜文苓、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林仁惠兩人當場大聲跟聲察抗議:「撤開撤開」,警方才讓出騎樓給人民避雨。政府可以這樣對待人民嗎?


末端的參與

曾有官員好意提醒環保團體:「只要是國家指示要做的案子,你們來環評會、區委會都已經沒有機會了,要吵就到更上頭去吵。」的確是這樣沒錯,這類案子官方心意已決,審查會只是找個願意配合的學者當主席跑個程序而已。

而這不但突顯人民參與的虛假,且嚴重浪費社會資源。或許人民該想想不只在決策末端辛苦掙扎,而是往政策源頭去爭取參與。


公民參與的突圍

雖然公民參與存在種種困難,但與其抱怨還不如認清事實就是如此,如何從現行的困難中突圍,翻轉情勢掌握參與的主導權。而即便是形式的參與、或許背後還早有協議,但如果你能拿出無可迴避的證據,委員就算想護航只怕也做不到。

例如灣寶案,原先苗栗縣政府一再強調多數縣民贊成開發案,但灣寶農民不是只說縣府說謊,而是挨家挨戶調查,結果拿出一分七成地主都反對的鐵證。灣寶農民的偉大不只成就自己,還逼行政院面對優良農地不得任意徵收的事實。

而且過去區委會的審查資料從不上網,是灣寶人民的力量促成資訊的公開,從此建立制度,現在民眾在營建署網站都可查到詳細的訊息。

又如台南永揚案,環評書造假場址沒地下水、沒斷層,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陳椒華自力調查,且在環保署專家會議以專業與委員對話,最後證實場址有地下水、有斷層,史無前例讓台南市政府自己撤銷當時通過的環評結論。


共創資訊民主的良性循環

當然有理想的公務員還是很多,不必都把公務員當壞人,體認對方的困難,提供可能的協助,共創資訊民主的良性循環。

另外不要放棄體制內的遊說,現在大家可以在各機關看到的資訊公開,那是過去許多人努力的成果。

例如,過去環評會的資訊是不上網的,2002年淨竹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聖崇等人會見當時的政務委員葉俊榮,幾番周折才有現在的資訊公開。當然這樣的公開是不夠的,日前他又會見環保署長沈世宏,爭取環評過程的簡報檔都應上網。

社會的進步是許多人在自己的位置上戰鬥的成果,找到自己戰鬥的位置,適時給別人支持、協助以及力量。畢竟,推進資訊民主的,永遠都是人民的力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