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追討程序正義】入圍2011<卓越新聞獎>平面類專題新聞獎

(註)【追討程序正義】這套作品入圍2011年卓越新聞獎專題報導獎,今將所有作品收錄(請參閱部落格右方的分類欄)。僅向所有曾為這個專題所提及的運動努力過、以及耐心接受我多次打擾訪問的人士致謝。

【追討程序正義】這套作品由四個系列所組成,包括:《追討程序正義》《真假聽證會》《徵地不公義》《國光石化600天》。而這四個系列都圍繞同一個主題,就是因為程序不正義,導致人權、環境、甚至民主遭受損害。

過去幾年台灣社會爆發一連串包括國光石化、土地徵收、行政聽證、以及因環境影響評估引起的種種爭議,人民頻頻走上街頭抗爭。仔細觀察,其根源都因程序不正義而起。然而台灣已是民主國家,為什麼程序不正義還是頻頻上演?記者透過這四個事件的追蹤調查,試著去呈現四種程序不正義的樣貌:

一、《追討程序正義》/ 探討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不正義

我國從83年起實施環境影響評估法,用意是透過環評公正公開審查,達到預防並減輕開發案破壞環境。理論上環境影響評估應專業審查,但由於主管機關環保署是行政團隊一員,只要政策指示要推動的案子,行政權總是透過種種手法介入環評審查、排除民眾參與,這些所謂重大政策開發案很少不通過的。

從中科三期、中科四期、國光石化、蘇花改等案子,都可以看到行政權介入環評的痕跡。而環評法本身也存在種種不正義的形式,例如環評委員組成有官方代表,常被指淪為政策背書的工具。第一階段環評沒有公開說明會,導致近八成開發案環評通過了當地民眾還不知情,是引發社會對立的關鍵因素。

環境影響評估掌握開發案是否通過的權力,也變成民眾與官方抗爭的場域,政府必須深切檢討環評程序種種不正義,否則只會更加深人民與政府的對立。

*本文同時製作影音於2011.1.24《公視我們的島》播出

二、《真假聽證會》/ 由國光石化聽證會探討行政聽證制度的不正義

為了促進公民參與,民國90年實施行政程序法,其中最重要是規範行政聽證制度。目前許多法令雖設有公聽會、說明會制度,但由於沒有法令基礎,舉辦的形式、民眾意見是否採納,全憑主管機關的自由意志,法律無從範,因此常被批評流於形式,變成跑程序的一環而已。

而行政聽證卻是在法律基礎上,保障人民政策參與的權利,聽證會有嚴謹的程序,各方言詞都要負法律責任,不過也因此行政機關往往抗拒舉辦。有的被逼得不得不辦,但卻想盡辦法不依法進行,例如本文所探討的,去年經濟部工業局應立法院要求在彰化舉行國光石化聽證會,卻不依法進行,爆發更大衝突。

近年來民間要求行政聽證呼聲愈來愈大,包括核能發展、水資源、糧食安全、科學園區…等等,政府必須面對並回應民意,才能建立真正的民眾參與機制。

*本文同時製作影音於2010.12.13在《公視我們的島》播出

三、《徵地不公義》/ 從後龍科技園區案探討土地徵收的不正義

過去兩年包括竹南大埔、相思寮、灣寶等農民站出來反抗土地被不當徵收,突顯國內土地徵收的浮濫以及徵收程序的不正義。記者追蹤土地徵收事件,過去兩年已發表30多篇報導。本文是今年4月14日內政部營建署駁回後龍科技園區案,灣寶農民抗爭成功,重新整理這兩年來關於土地徵收的種種程序不正義。

土地徵收是年來國內最大宗的抗爭事件,台灣土地浮濫徵收已到了侵害人權、生存權的地步。而如今農民已意識到自己的權利,更勇於站出來反抗,政府必須有所覺悟並回應這一波新農民抗爭運動,還給農民土地正義。

*本文部分作品刊登於《商業周刊》

四、《國光石化600天》/ 以國光石化撤案探討政策的不正義

在國光石化600多天環評審查過程中,引發近20年來最大的民眾參與,那是一個美好的辯論,讓社會有機會全方位討論台灣未來的發展。但很遺憾最後是由總統基於選票考量,在今年4月22日環評第五次審查後宣布暫緩,而不是由環評這個專業討論來決定,明顯違反程序正義。

記者在這600多天內針對國光石化已發表近15萬字報導,對國光石化爭議留下完整記錄。本文是22日總統宣布國光撤案後,專題討論政策的不正義,同時提醒過去關於產業政策、水資源政策、公共財的公平正義等討論並沒有被回答。唯有回歸美好的辯論,國家才能不斷往前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