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流浪動物為什麼非死不可?(3-3)


‧ 朱淑娟/2011.8.25

沒有人希望把流浪動物安樂死,但如果收容所動物持續增加,就還是有健康動物必須被安樂死。而一旦把安樂死變常態,社會大眾也不會接受。

雖然有許多人在努力,包括許多志工投入協助流浪動物認領養、收容所工作人員努力改善收容環境等等,但只要法令跟保護動物的觀念跟不上,導致流浪動物一直增加,許多無辜動物最後還是走向死亡之路。

這些讓所有努力改善的工作人員、志工很挫折,但眼前能改善的,能做多少是多少,都是促成不斷改變一大步中的一小步。

建立好的收容環境

改善收容所環境,讓動物能健康、乾淨、友善、親人,有助於提高動物被領養的機會。美國人道協會同伴動物顧問Kimberley Intino表示,籠子內可能造成危險的洞、尖銳的東西都要消除以免傷到動物。她日前在參訪台灣收容所時發現有的籠子破損,一隻狗卡到寵子裏拉不出頭。

另外為了避免疾病感染,Intino建議例如一個可放10隻動物的籠子,剛開始分批放入動物直到住滿,而中間如有動物離開,不要補進新的動物,要一直等到原先10隻都離開了,再讓新的動物進住。

不同狀況的動物應分開收容,例如生病與健康的動物、幼年與成年的動物、帶著小狗的母狗、兇惡的與友善的動物都要分開收容。她強調,這些必須確實執行,不能因任何理由改變這些規定。

為了保持收容動物清潔,應幫牠們驅蟲,提供醫療,定期清潔、消毒環境也很重要。同時讓動物吃適量食物,除了乾料,牠應該有機會吃一些狗罐頭。觀察有沒有其他動物會搶食物,如果要就要把牠們分開。不要只把食物丟進欄入,要給不同動物不同的進食計畫。另外提供空地讓牠們運動,讓生活豐富化。

收容所應該明亮,不要變成看起來很悲傷的地方,收容所開放時間應與跟民眾購物時間相同,就是讓民眾在可以來的時間盡量開放。另外,領養程序不要太困難,但要有一個制度去確認領養人是真的想給動物一個新家。

為什麼牠在臨死前不能享受這些?

Intino建議應在籠內放置玩具,也許有人會說動物在野外流浪時也沒有這些,為什麼到了收容所要提供?她反問:「為何牠在收容所就不能享受一下?」想像自己,你會希望自己被關在籠內面對牆每天無事可做嗎?

Intino觀察到很多在收容所工作的人並不喜歡這個工作環境,但她強調,任何工作人員都有責任把收容所盡量做到最好。如果在收容期間沒有盡到善待動物的責任,那動物還不如留在街上還比較好。

面對安樂死 拯救更多動物

在台灣人人避談動物安樂死,在全球各地教導正確安樂死方法的Intino就經常被質疑:「你好像在告訴人們如何撲殺動物。」但很不幸地,到目前為止許多的努力還無法阻止動物數過多的問題,很多動物最後還是死去。而且大家愈不談,安樂死的處理過程就不會曝光、也無法受到大眾監督。

台灣收容所的安樂死全數都注射藥物,這是最符合人道的作法。在美國有的用毒氣室、或把動物關在籠內淹死,她強調這都是不負責任的作法。然而除了執行安樂死的方法,許多關乎動物感受的細節經常被忽略。

面對安樂死,許多決定是困難的,Intino問:「如果這隻母狗在懷孕中,你會把牠安樂死嗎?」有志工經常質疑:為什麼是這隻狗該被安樂?在勾選動物時有任何行為評估準則嗎?

有工作人員在帶出動物時用捕犬桿圈住動物脖子,桿子應該在後方,但多數人沒有耐性,加上動物害怕,被帶出來時會在地上轉,於是工作人員就會開始拖牠。在收容所常看到捕犬桿有被咬的痕跡,這些都是臨死動物抗議的印記。

有人問到:「可以有不執行安樂死的收容所啊。」當然有,但我們看到台灣許多私人收容所,動物過度集中的慘狀。而在美國一些強調不殺的私立收容所,通常只收容一定數量、品質的動物,不會因為空間不足而導致健康動物被安樂。然而對公立收容所來說,是無法選擇收容動物的。

因此Intino認為,面對安樂死才是負責任的態度,愈面對就愈不容迴避,促使你更去思考如何才能減輕牠們的痛苦,至少在生命最後有人關心牠們。或許在更多人知道情況後,在機緣到來時就能拯救更多動物。

而我想,只要還有動物被安樂死,人類都應該為此感到不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