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3日 星期二

水價真的應該檢討了

 
太低的水價造成浪費,用水量持續增加,必須舉債蓋更多供水設施。(/風傳媒)
 
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24.8.13
 
經濟部長郭智輝在一場談能源的場合談到水價,他說,「水價已經20多年沒調整,就像薪水20年沒調很難反映費用。」隨後媒體批他失言、立委亂棍齊上,行政院長卓榮泰補一槍說還不到時候,不到一天水價的話題就被打死了。
 
其實他不過說出真心話而已,唯一說錯的是水價不是20年沒調,是30年。其實歷任經濟部長都提過調整水價,枯旱時甚至立委還主動要求,就連監察院都糾正過兩次,但水價依然持續凍漲30年。當然漲水價人民跟企業都不會高興,但政府不應該只做發錢、討好人民的事,水價真的應該檢討了。
 
 
過低的水價形成浪費
 
為什麼應該調水價,因為實在太低了,每兩年一次的國際水協會水價評比,不論每度單價、水費負擔率,台灣都是最低的幾名,另一方面也是人均用水量最高的前幾名。這十年來台灣每人每日用水量從257公升提高到274公升,距離目標240公升愈來愈遠,印證低水價造成浪費的道理。
 
浪費主要來自企業,不是人民,因為大部份自來水是賣給企業。光台積電一家公司,竹科園區廠房每天用水6.8萬噸,佔新竹總用水量56.9萬噸的12%。南科園區廠房每天用水13.8萬噸,是台南總用水量101萬噸的13.6%
 
經濟部預估到2036年五個科學園區集中的縣市,高雄、台南、台中、新竹、桃園,合計每天缺水98萬噸。為了因應供水缺口,必須興建更多供水設施,包括再生水廠、海淡廠、聯通管,就連枯旱時的緊急措施也大多集中在這五縣市。
 
 
過低的水價,企業不會想投資節水
 
理論上這些用水量大的企業,政府應該鼓勵他們投資節水設備、或回收廢水再利用。但因為水價太低了,如果水費支出比投資節水設備低,除非政府強制要求,否則沒有企業會主動做,而政府還真的很少要求企業。
 
水價調漲不成,經濟部轉而開徵耗水費,這原本是一個不錯的做法,但因為工商界大力反對,為了安撫大老闆們,經濟部提高耗水費徵收門鑑,每月用水1萬噸以上的企業才要徵收,加上七扣八扣繳的耗水費少之又少,最後只剩象徵意義,企業也笑笑不再抗議。而果然用水量並沒有因為開徵耗水費而減少。
 
 
低水價其實最貴
 
為了因應龐大的用水量,這幾年增加許多公共設施投資,再生水廠、海淡廠、水庫清淤、水庫聯通,枯旱時還有緊急海淡廠、鑿井等各種支出。這些支出本來應該從台水公司的售水收入支應,但因為水價太低了入不敷出,必須長期依靠政府補助,而這些錢多半舉債而來。
 
其中最大一筆舉債是2017年蔡英文總統的「前瞻基礎建設」,預算次高的是25百億的水環境建設。人民以為享受低水價,其實是在補貼企業,長遠來看低水價最貴,因為這些舉債最後還是要還的。
 
 
擴大級距,民生用水調漲有限
 
經濟部最接近水價調整成功的一次是2015年,那天大旱,馬英九總統視察新北市新莊塔寮坑溪時說「水價應該調一調了」。隨後經濟部次長楊偉甫、台北市長柯文哲協商一起調水價,最後台北自來水處調成了,分為五段收費,用水愈多費率愈高,比台水公司的四段收費,更具有節水誘因。
 
而台水這邊,因為隔年總統選舉蔡英文當選,行政院長張善政說,「水價調整屬政府重大政策,留待新政府決定。」就此錯失機會。
 
郭智輝說台水已經有水價調整方案,指的應該是去年提交立法院的「檢討水價合理結構」報告,調整方向跟台北市一樣,增加級距,用水愈多費率愈高。 

 可惜郭智輝才說一句就被100句打死。如今政治氛圍不容許政務官說真話,他們也樂得隨政治風向擺來盪去,以不得罪上意為原則,自此多年來水價再無檢討機會,看來這次也一樣,只要政府不想做的,就永遠還不到時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