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態度反覆,今年水價調漲機會小。(圖/風傳媒)
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5.4.8
台水公司的水價(不包括北水處、金門、連江),從1994年7月以來,已經31年沒調過。雖然3月31日台水依指示,提出第N次水價檢討報告。但隨著川普關稅效應,行政院長卓榮泰也改口:「調整時機尚未決定」。
經濟部更一反常態,設下許多看似卡漲的前提。今年水價調漲的可能性,已大幅降低。台水公司的檢討報告,也會跟過去一樣,只供參考。
低水價、高補貼,是變相漲價
行政院長卓榮泰1月說,「合理水價是國家和人民,必須勇於面對的問題。」其實最不想面對的,就是政府,不關人民的事。
因為九成用戶,每月用水不到50度,依台水歷年評估,即使水價平均調漲,但這些用水量少的用戶,水價並不會漲。
主要調漲對象,是占10%、每月用水超過50度的用戶。特別是占1%、每月用水量超過1千度的耗水戶,他們總共用了25%的自來水。
台水目前的水價,51度以上都是同一個價錢,每度12.075元(表1)。導致耗水戶,並不會想節水,因為相較於投資節水設備,自來水比較便宜。
依台水公司2023年的年報,每度水成本12.91元,售價11.06元,賣愈多、虧愈多。台水公司董事長李嘉榮預估,今年會虧損60億,史上最高。
(表1)台水水價(每月超表)
級距(度) | 每度水價(元) |
1~10 | 7.35 |
11~30 | 9.45 |
31~50 | 11.55 |
51~ | 12.075 |
耗水戶不願意節水,用水量不斷增加,供水不足,政府就編預算補貼,增加供水設施,前瞻基礎建設編列的水環境預算,占到第二高。此外,再生水廠、海淡廠也在擴建中,除了已在蓋的台南、新竹,也計畫增加高雄、嘉義廠。
海淡廠的建設成本高,操作更耗電,電價上漲,同時墊高海淡廠的生產成本。前行政院長陳建仁曾說,會討論海淡水定價。但其實海淡水,並不是直接供給產業用,而是併到公共用水系統,企業付的,還是自來水價。
很多國外廠商,看上台灣的低價水電,來台設廠,但其實很多投資,並沒有帶來就業、或經濟好處。經濟部不控管投資類別,不向他們收取合理的水費、電費,而是全民買單,補貼這些耗水、耗電產業。
擴大水價級距,水價結構比較合理
台水歷次提出的報告,唯一要求只有「增加收費級距」,讓用水量多者,負擔較多水費,一方面比較合理,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大用戶節水。
依據台水2年前,向立法院提出的水價檢討報告,建議51度以上,能再增加幾段收費。這分報告還提到台北自來水處,目前是5級收費(表2),61度以上有三個級距。相較於台水51度以上,一個價錢,比較有節水誘因。
而且,對照兩個單位水價,北水處每月用水200度以下,每度8.5元,比台水每月用水30度以下,每度9.45元,還便宜0.95元。也就是,台水用水量較少的9成用戶,即使調漲平均水價,水價還可能跌的原因。
(表2)台北自來水處水價
級距(度) | 每度水價(元) |
1~20度 | 5元 |
21~60 | 6.7元 |
61~200 | 8.5元 |
201~1000 | 14元 |
1000~ | 20元 |
政府態度反覆,今年水價調漲機會低
台水公司3月31日,雖然一如往常,再次提出水價檢討報告,報告內容預料也跟過去差異不大,主要是建議「增加水費級距」。經濟部長郭智輝說,報告會先給水利署看,意思是,不會立刻進入「水價評議委員會」討論。
郭智輝應該還記得,去年8月他只說,「水價20多年沒調整,就像薪水20年沒調,很難反映費用。」立刻就被亂棍齊上,他怎麼可能主動調水價。
而水利署會怎麼看這分報告?經濟部次長賴建信,3月31日在立法院說,除了考慮物價衝擊,也會看台水,能不能透過提高經營效率,減少虧損。這個說法,形同自己設下卡漲前提,今年水價調漲的可能性,已經愈來愈低。
水價31年沒有調漲,怎麼看都不合理,歷任行政院長、經濟部長,都不想當那個「勇於面對問題」的人。拖了31年不面對,想處理就愈來愈困難。加上政府態度反覆,又遇到川普關稅。水價,看來還會繼續拖一陣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