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日 星期二

誰殺了桃竹苗的水稻?

苗栗縣後龍鎮是這次宣布停灌1.9萬公頃農田的地區之一,
缺水的農地已龜裂,稻子變枯黃。(/張嘉玲攝影)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20.11.3
 
1014日經濟部、農委會無預警宣布桃竹苗1.9萬公頃農田停灌,距離收成只剩一個多月,雖然有補助農民,或許也是當下不得不的抉擇,但從結果來看,卻是水資源管理的一次大潰敗。而且這幾年水利署努力追求的「共好」(大家都有水用),最後還是回到「競爭」,保障民生、工業用水要以犧牲農業用水做代價。這也證實一件事,台灣的水資源管理還無法因應氣候變異。
 
 
氣候變遷應視為正常、不是異常
 
官方解釋停灌的理由,都說是因為氣候變遷、導致今年沒颱風入門、水庫缺水、所以要停灌。但從氣候變遷到停灌,如果什麼都不做的確會成為因果論。反之如果做了有效的因應之道,氣候變遷跟缺水就不存在絕對的因果關係。
 
下不下雨、下多少是客觀事實,但缺不缺水卻是主觀感受。甲有100元,用了50元,他還有50元,不但不缺還有剩。而乙雖然有500元,是甲的五倍,但他要用600元,所以缺100元。把錢換成雨也是同樣的道理。
 
台灣平均年雨量2500毫米,可以稱為多雨區,除了颱風有雨,梅雨、熱帶性低氣壓、午後熱對流、東北季風都會帶來豐沛雨水。行政院長蘇貞昌說台灣缺水像撒哈拉沙漠,簡直是無稽之談。也請不要再說地形陡峻留不住水,現實不就是這樣嗎?講一百個缺水的理由,不如講一個有效的因應策略。
 
而氣候變遷不是現在才有,這四個字每個官員都很會講,但只有事到臨頭才會看出,到底做了什麼準備。水利署在網站提出「抗旱水源,即刻救援」四招:埤塘水源、抗旱水井、水資源中心放流水、緊急海淡水。
 
「即刻救援」是北愛爾蘭演員連恩尼遜主演的三部曲電影,因為他本身就有超凡身手,只要救援時刻到來馬上可以上場。但水利署這四招卻要緊急編預算,事到臨頭才要申請用電、埋管線、連設施用地都要請地方政府加速辦理。即刻救援之前,自己要先被救援,連自己能不能被救成功都還不知道。
 
 
誤判桃園、新竹成長速度,成為枯旱之地
 
要說誰殺了桃竹苗的水稻,那就是對城市發展誤判的結果。這次停灌的地區是桃竹苗,苗栗可說是最倒楣的縣市,縣內有五座水庫,10年來人口不增反減,工業也少,但卻常被點名停灌休耕,是區域調度受害最深的縣市。
 
而桃園、新竹這十年來人口卻持續成長,尤其桃園市人口已來到225萬,十年成長12.5%,加上桃園工廠也多,依水利署統計資料,桃園每日用水量已達到120萬噸,其中自來水用水量的工業用水已佔到33%。而新竹市的工業用水比例更高,已是自來水量用水量的55%
 
在氣候變遷下,專家預測的可能情境之一就是淡水會變少,因應人口增加要有淡水以外的備援。2017年聯合國世界水資源日的主題是「廢水」,就是提醒廢水回收的重要性。而水利署的救援四招就包括再生水、海水淡化。
 
 
正視再生水、海淡廠在枯旱時的角色
 
但台灣對再生水、海水淡化的發展卻很消極,再生水可能好一點,但2013年內政部推動的六個示範廠,高雄、台南、台中各兩個廠,桃園、新竹卻沒有。上個月桃園市長鄭文燦才要推動桃北再生水工程,只能說誤判了桃園的發展。
 
再來是海水淡化廠,目前除了離島之外,台灣本島等於一片空白,應該是覺得台灣的降雨量已足以供應各項用水,沒必要再去做耗能又花成本的海淡水。這次水利署提到的緊急海淡水,就是新竹南寮水利新創基地,這本來是一座海水淡化的模廠廠房,後來模廠也不做了,今年2月還移作他用。
 
如今面臨枯旱才開始緊急組裝,要說以再生水、海淡水取代淡水可能不切實際,但如果氣候變遷變常態,也是時候該正視這兩種水的救援角色。
 
 
農業用水、工業用水的觀念要改變
 
已故瑞典公衛學家漢斯‧羅斯林曾說過一個故事,20071月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氣候變遷委員會上,某位歐盟國家的環保署長說:「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過美國,印度也已超過德國。」
 
隨後印度委員站起來指著中國、德國委員說:「我們會陷入這個棘手的問題是因為你們這些富裕國家燃燒了近一世紀的煤。我們原諒你們,不過現在起我們用「每人平均」來計算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不是總量。」
 

所以不要再說農業用水佔七成,應該優先被犧牲,工業、農業、民生用水都要有一個類似人均的用水量計算方法,而不是總量。氣候變遷的另一個影響是糧食,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寶,一個是確保足夠可種植的農地,另一個是足夠的農業用水,總是優先犧牲農業用水的做法也該改一改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