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全國國土計畫只供參考?

農業是執政者心中的落後象徵,政策也朝向消滅農地前進。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9.11.19

地球公民基金會上周發表一份數據,目前已提出國土計畫的15個縣市,大量將都市計畫的農業區劃為住宅、商業用地,估計8萬公頃農地將消失。看到這個數據覺得很諷刺,原本為了保護土地資源發布的全國國土計畫,最後連只供參考都談不上,變成一部各地瘋狂圈地的計畫。

不只地方,中央更是如此,在執政者心中,農地是最沒有產值的土地。但它卻是餵飽人民最重要的土地,熟輕熟重該是好好衡量的時候了。


農地不斷流失,未來如何餵飽自己?

全國國土計畫在「農地資源發展現況」中提到,依民國105年農業統計,10年來農地已流失 3.4萬公頃。主要原因是相較於蓋大樓、商場等其他土地利用,農地產值是最低的,也因此各縣市政府都喜愛變更都市邊陲農地。

但農地不能以「產值」來看它的價值,它涉及人民能不能吃飽的問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上個月就提出警告,氣候變遷已對農業產生重大影響,增溫導致海平面上升,造成沿海農地消失,乾旱與水患也威脅農業生產。

陳吉仲還說:「再這樣下去,我們下一代將遭受嚴重的生活挑戰,未來絕對會有更多人吃不飽。」

就因為這樣,全國國土計畫將「維護農地總量」列為「國土永續發展目標」。而且強調在氣候變遷、能源價格波動等局勢下,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重要議題,必須保留足夠農地以生產糧食,同時維護農業生產環境。估計當國外農產品輸入受阻時,國內應維持供糧食生產的農地面積為74 萬到81萬公頃。

但問題來了,這個「全國」農地面積保護政策,該如何分攤到「各縣市」?


農業被視為落後,價值觀導致農地流失

曾經在國土計畫討論中,各地方首長都拒絕自己變成「落後的農業縣」,也因此國家需保留的農地面積無法分配到縣市,最後留下一段空話:「全國國土計畫要求各縣市政府,應積極維護供糧食生產的農地面積及品質,並在明年將發布實施的縣市國土計畫中,載明農地面積及分布區位。」

但各地方政府不是積極在維護農地面積,而是急著把都市計畫的農地變更成建築用地,其實對變更之後的土地也還沒什麼想法,總之先變更再說。

而中央也怪不得地方,因為自己才是始作俑者。全國國土計畫就明載,讓農地大幅消失的理由就是所謂「國家重大建設」,其中以新訂及擴大都市計畫為大宗,完全不顧都市計畫早已供過於求。其他變更農地的理由還有:新建工業區、交通建設,而農地非法工廠合法化又進一步劣化農地生產環境。

這些年來的農地保護政策,包括提高糧食自給率到40%、活化休耕農地等等幾乎交白卷。此外,農委會號稱可耕地有80萬公頃,但因為被各種名目占用,實際生產的耕地只剩57萬公頃。而且農地品質不佳,一萬多公頃有汙染之虞。


當農地不斷消失,如何實現幸福農業?

民進黨一方面通過全國國土計畫,宣稱要保護農地,但另一方面卻通過農地非法工廠合法化,讓未來農地陷於汙染危機。非旦如此,水源是農業生產另一個重要資源,但行政院卻要求農業用水要再減少一成。而為了「加速投資台灣」,還提出台糖農地轉做工廠使用,並計畫放寬環評審查門檻。

還不只這樣,民進黨政府持續開出各種支票,科學園區支票、農地種電支票、軌道建設支票,把農地變更視為進步施政。而農委會、環保署遇到這些所謂「國家重大政策」也都閉嘴了,完全發不出捍衛農地的專業聲音。

去年9月農委會舉行「全國農業會議」, 訂下「循環永續、安心安全、智慧前瞻、幸福樂業的全民農業」目標。但在氣候變遷當頭,農地不斷流失、土地面臨汙染、農業用水不足之下,這個目標又該如何實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