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7日 星期二

金門不能只想靠大陸引水 要證明自己有自籌水源能力

 水權就是自主權,圖為7月完工的大門門海淡廠,證明金門有自產水源的能力
,不必把命運交給一條高度不確定性的引水管。(/水利署網站)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8.8.7

金門自大陸引水,因兩岸政治敏感引發通水典禮緩辦爭議,雖然兩岸官方都定調這個計畫是「商業行為」,但水是一國的生存命脈,舉世皆然就是政治議題,而不只是單純的民生用水。而如今一開始通水就出現政治角力,以後會發生什麼事還很難說,金門縣政府應該從這次事件得到啟發,盡早提高自籌水源能力,而不是把自己的生存命脈,交付給一條高度不確定性的引水管。

一般對於金門缺水的說法不外乎下列幾項:平均年雨量少、長期超抽地下水、湖庫淺蓄水不足加上水質不好、小三通之後人口增加等等。依經濟部水利署估計,2021年金門每天缺水1.46萬噸,所以目標很清楚,就是如何補足這個缺口。

而要補足這個缺口有很多方法,最後在2013621日兩岸兩會第9次高層會議時達成金門自大陸引水共識。2015720日簽約,期限30年,雙方各自做管線,從引水點到金門田埔水庫的海底管線,13.5億元由我國出資。

當兩岸政治敏感度高,不能以正常的經濟評估用水方案

未來金門縣自來水廠向中國購水量,前三年每天1.5萬噸、第四到第六年2萬噸、第七到第九年2.5萬噸、第十年起每天3.4萬噸。估計2021年每天用水量6.11萬噸。當水源較充足之後,就可以減抽地下水,多的水就當做備援。

而當初國民黨政府在多個供水方案中選擇自大陸引水,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兩岸的政治氣氛比較沒那麼緊張,也各自拿出一些可合作的方案當成一種交流籌碼,因此還可以用正常的經濟計算方式,選擇一種經濟較可行的方案。

當時經濟部水利署的說法是,金門水質不佳導致處理成本高,每噸水處理成本要54元,做海淡水因規模小成本更高。如果從中國引水,每度原水只要9.86元。但兩岸的政治敏感度這麼高,只用經濟計算模式也太過天真。

不要說是兩岸,就算是兩個商人的契約也可能說變就變,而每張合約都有情勢變更、或法令變更的處理方法。雖然金門自大陸引水合約簽30年,但並不保證30年的供水都不會變,隨時可能因政治因素而不再給水。就算不是政治因素,面對氣候變遷各國隨時都可能出現枯旱,到時也會發生無水可引的情況。

其他的變數還包括賣水價格,這個月就傳出馬來西亞供給新加坡的用水合約要重新議價。如果考量兩岸的政治敏感度,金門要保有用水自主權,或許採取海水淡化、廢水回收這些成本較高的方案,反而才是明智的選擇。而當一國能證明自己有自籌水源的能力時,就擁有談判籌碼,不會任人予取予求。

海水淡化是穩定金門用水的重要方案

同樣地,即使金門有大陸引水,也要逐漸提高自己的供水能力,但過去卻做得不多。舉例來說,原本的大金門海水淡化廠每天可產出2千噸水,但因疏於維護,只剩下5600噸的能力。經濟部水利署去年就提出計畫改善這個海淡廠,不到一年,這個月海淡廠已改善完成,未來每天可產出4千噸水,對金門用水幫助很大。而且最可貴的是,這是我們憑自己的能力做出來的。

而大金門海淡廠改善只花了3.2億,如果把做金門田埔水庫的海底管線13.5億都拿來做海淡廠,也許還更經濟可行、而且供水風險較低。

此外,金門的湖庫總容量580萬噸,原本每天可供水13,000頓,但利用率卻很低,不到一半。如果湖庫的供水能力能再改善,自籌水源能力就會更高。

愈是缺水的地方,愈要想辦法提高自籌水源的能力,降雨量比台灣少很多的以色列,93%的汙水會被處理、86%的水會重複使用。2014年有40%的水源來自回收水、1/3來自海水淡化,未來還會持續增加。台灣在這方面做得還很少。

所以,金門如果要擁有永續的水資源,不能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特別是跟一個政治爭議度這麼高的對手做買賣,更要隨時提高警覺。而唯有提高自籌水源的能力,才是保障金門未來穩定且安全用水的唯一途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