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朱淑娟2014.8.5
8月2日周六下午,我在高雄市凱旋三路左轉,沿著一心一路側邊前行,多半時候都低著頭,因為不時要閃過大大小小的裂縫跟坑洞。偶爾抬頭望向已陷落成一條長溝的馬路對面,一整排房子全都大門深鎖,空盪盪不見人影。
不久經過已廢棄的中石化前鎮廠,大片的石化廠區跟居民只有一條馬路之隔,前方一整排行道樹已被燒焦。再往前走有一個公園,溜滑梯前的土地崩塌一片,圍起黃色的封鎖線。暑假又是周末,如果是平常日子,這裏應該充滿兒童的歡笑聲,但現在卻安靜到聽得見夏日的風吹過樹間發出沙沙的聲音。
在路口右轉,穿過二聖路到三多二路,再到三多一路,那條長溝如影隨行,宛如城市之河。公車站牌倒下、商店騎樓碎裂的玻璃、石塊混雜成堆,一樓的鐵門幾乎都已彎曲變形,從裂開的地方看到室內漆黑一片。福海里里長看到我,請我進屋裏坐,但沒水沒電,實在熱得受不了,不一會又跑出來。
然而他們還算是幸運的。在爆炸當時,許多不住在這裏的人,只是剛好經過,正走向未來的路上。有人是因接到居民報案有瓦斯味,基於職責來到這裏,因為際遇的偶然,在爆炸這一刻,這些穿梭城市的生命隨即灰飛煙滅。
陷落之城 是怎麼陷落的?
事後高雄市政府檢測出當晚的丙烯濃度高達13,520ppm,已接近1.3%,而這還只是空氣中採到的濃度,可想而知下水道密閉空間的濃度一定更高。丙烯易燃、遇熱容易揮發變氣體到處逸散,只要有一點火花很容易就會燃燒爆炸。
經查爆炸點附近的地下石化輸送管線有許多條,其中華運倉儲公司輸送給李長榮化工的丙烯管線,在7月31日晚上就發現壓力下降,且輸出、收到的丙烯兩邊數據不對,光是8點到9點這一個小時內的流量就少掉3.77公噸。
一位在石化廠工作的專家跟我說,印象中沒看過有這麼高的濃度。每家工廠對於自己有多少管線一定很清楚,輸送過程也會控制壓力、溫度,一發現狀況幾秒內就會警示,接著關閉輸送開關、檢漏。
但奇怪的是,加壓管一旦發現壓力下降,表示氣體已外洩,為什麼李長榮化工會要求華運輸出第二次、而華運怎麼會同意再供料?他認為,這之間一定有那個關卡有明顯的疏失。
誰讓危險物料每天在腳下輸送?
相關責任歸屬還有待後續調查,但最根本的問題是,這些輸送危險化學物料的管線,為什麼可以就埋在我們腳下?而且埋得淺、還經過人口稠密地區,每天有多少汽機車在管線上跑來跑去、多少煙蒂就直接被丟進水溝蓋裏,當化學物質逸散,只要一點點零星火花就會爆炸燃燒,光想到這個就非常恐怖。
高雄的石化業早就是這個城市的不可承受之重,即使在汙染已影響人民的健康時,經濟部工業局還是會告訴你,石化業對國家經濟發展有多麼重要。但如果把這些人命、生存風險算進去,所謂經濟發展該如何計算?
事發後,業者之間把管線維修責任推來推去、連政府部門之間也互相喊話,好像這些管線埋設都跟自己無關。假裝忘了埋管輸送需要經過多少單位許可,而最後大家都准了。也假裝忘了,業者在設計管線時,算的一定是自己的成本效益,拉最短的距離、投資最符合成本的設備,至於這些管線上的房子、移動的車跟人、因為這些管線可能產生的風險,通常不在成本效益分析之內。
或許有些官員或業者會說,這有先來後到,20多年前埋管時周遭並沒有這麼多人口。但城市的發展本來就是與時俱進,一個城市的治理,是在追究人民的先來後到嗎?不用多說當然要依現況處理,任何高風險的管線佈設,也一定要避開人口密集的地區,難不成還打算依原路線埋設新管嗎?
應變不足問題應徹底檢討
退一步言,即使暫時屈就於地下管線的現況,至少應該有一套管線的管理及應變機制。但當晚8點多就有民眾看到下水道冒煙,而且有味道。高雄市政府表示,一接到報案就派了85位消防人員到場,並沒有應變不足的問題。
但不是立刻派人趕到現場就表示足以應變,事實是搶救人員中有四位消防人員已喪命、二位失蹤、一位環保局的人重傷。還有環保署委外的檢測人員,13個人當中就有5位受傷。看到他們身穿毒性化學防護衣時更讓人心痛,這種爆炸的災難,是穿防護衣可以因應的嗎?
現在不管什麼單位,所謂SOP都是第一時間派人到場,那是為了擔心外界指責為什麼沒有第一時間就趕到。但所謂應變不是只有現場,許多後端作業也可以同步展開,例如立刻聯絡可能的單位或業者。
如果事後查出是李長榮化工未盡到通報之責,業者自然要負他該負的責任。但負有保護城市安全之責的高雄市政府,緊急疏散、管制的方案是什麼?即使短時間無法得知濃度或洩漏點,但只要知道物質,沒有辦法拉出管制線嗎?這點高雄市政府必須深切檢討,不是把責任推給業者就以為可以開脫責任。
如今,高雄市政府宣布進入災後復原期,經濟部工業局也宣布全面清查管線。但石化業的風險不是只有管線而已,而是要重新檢討石化業的發展方向。請政府提出一份包括「災害風險」的石化業成本效益分析,同時問問台灣人,如果經濟發展、廠商利益是以人命為基礎,我們要不要這樣的經濟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