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娟/2011.5.22
農委會日前宣布,2020年糧食自給率從現在32%提高到40%,策略之一就是讓20萬公頃休耕中的農田復耕,但如果沒有足夠農業用水如何達成?
5月11日淡江大學副校長虞國興在農委會「糧食安全會議」中指出,要保有安全糧食,世界糧農組織建議應增加灌溉面積跟灌溉用水。歐盟也推動「單一給付制度」,確保農田隨時保持在可復耕狀態。
但台灣的情況是,一遇到缺水,農業用水總是優先被調用。20年來農業用水僅維持在低標的106億噸(註),已經有農田被迫休耕或缺水。一旦繼續調撥,農業用水立刻不足,又那裏有水讓休耕田復耕?
(註)依民國87年「全國國土及水資源會議」決議,農委會進行「農業用水量化目標及總量清查」,包括灌溉、養殖、畜牧用水。如維持高標(即正常灌溉,且維持三生功能)每年需用水147.74億噸。中標138.09億噸(缺水率8%)。低標106.32億噸,休耕13%且缺水率8%。
農業用水可進一步節水?
虞國興表示,灌溉用水多數來自河川、動力抽水、地下水,水庫及埤塘水源占不到一成。灌排渠道總長7公里,給水路32,162公里,排水路23,672公里。他建議應配合各地水資源條件檢討耕作制度,例如檢討漫灌、溝灌的方式,改成噴灌、滴權,每公頃每期作可省下五千立方公尺水量。
而農業用水是否還有進一步節約空間,在這場會議中有較多的討論。水利技師公會認為,台灣每年休耕達20萬公頃,但農業用水量並未顯著減少,表示農業用水效率有問題,未來復耕應以用水少的作物為主。
農業用水有多功能用途
有學者認為,農業用水因為免費所以非常浪費、沒有效律。但有學者立刻反駁:「說農業用水浪費我反對,水利會已經很努力做水資源管理,不能說現在沒有效律」。有人要求農民晚上應去巡田水,他則說,這是不可能的,晚上渠道用水也不可能關掉,「台灣的農業用水已經很進步」。
農委會表示,台灣農業用水占62.4%,相較世界各國用水量並未偏高。而且農業用水不止為了灌溉,還具有涵養地下水源、減輕地層下陷等效益。
水利署:耕作制度要重新檢討
水利署官員強調「水是政治議題」,政府一年補助200億給農田水利會做操作費,自己抽水還有獎金,而且水權比真的農業需用水多出很多。
水利署署長楊偉甫表示,現在的問題是水不足,只要可以節水的地方都應檢討。目前輪灌、休耕沒有系統性,有農田休耕、但用水沒減少,「農業配水跟休耕用水脫勾並不合理」。農業合理用水,節下來的水是有用的財產。他認為,未來水利會可扮演水資源管理角色,推動節水回饋制度。
水利署官員普遍支持農業用水在合理範圍應支援工業用水,可預見未來一遇到乾旱,農業用水一定會繼續被調撥。但另一方面,如何維持足夠農業用水,需要進一步的策略,否則糧食安全恐怕又只是口號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