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糧食安全何去何從?(4-2)糧食自給率低 還有大批農田休耕

‧朱淑娟/2011.5.10

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林國慶指出,目前我國領取休耕補償給付的休耕面積達20萬公頃,如再加上未領取休耕給付的棄耕面積,已達90萬公頃,已超過耕作面積,休耕政策應重新檢討。

台灣省農會總幹事張永成也認為,休耕給付應限於無力或無法農作的農民,而只要領了給付的田,支配權應交給政府,讓想從事農作的人耕作。否則農地租金都從休耕補償金起跳,導致租地成本過高,不耕作反而每公頃又可領45000元,「整個制度是在鼓勵大家不要做」。

糧食依賴進口的基礎已改變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助理教授蔡培慧指出,1995年農委會政策白皮書明白寫著台灣放棄糧食自主,只要維持糧食供需平衡就好。但當時開放糧食進口時一桶石油平均價格20到30美元,石油價格不斷翻漲,2008年還曾漲到140美元,當時認為糧食可以依賴進口的基礎已經改變。

民國91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每年必須進口14萬噸糙米,占國內消費量一成。為了避免生產過剩,農委會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鼓勵休耕。糧食自給率不足,台灣還有大量休耕地,浪費資源。

大成長城公司總經理胡麒麟表示,石油價格會影響玉米價格,業者最擔心價格波動,希望能提升自給率,他建議把休耕給付用來鼓勵種植玉米、黃豆。

補貼制度應重新檢討

蔡培慧指出,台灣農業預算太多用於消極性補貼,500億用於農民年金、補貼肥料生產者一年60到60億、休耕補貼100多億,應改為環境補貼。

綠農的家負責人洪輝祥建議,小農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土地問題、環境問題。農業補貼應改為積極性補貼,例如可補貼農民除草。一公頃稻田人工除草要60,000元,可促進就業。

另外他建議應鼓勵農民少用化肥,不但可以減少傷害農地,而且生產的作物還可提高收入。他舉例,一般用化肥的稻穀每公斤賣18元,有機稻穀可賣50~70元,碾好的米每公斤賣到120元。

休耕地活化 困難重重

農委會農糧署署長陳文德提出,未來休耕田將鼓勵種植進口量大的雜糧作物。但學者認為,因有休耕補償,農民復耕意願低。有些農地休耕長達七、八年,或堆置廢棄物、地力喪失、或農水路失修,復耕恐怕有困難。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黃琮琪認為,農地不當利用、農地分散化的問題還沒解決,要落實糧食安全難度還很高。他建議應先把優良農地保護下來,分散的土地再合理利用。

農業的未來在小農

台灣農民年齡高(平均61歲且後繼難尋) ,耕地小(76.6%小於一公頃,平均1.1公頃),小農生產成本高。農委會推動小地主大佃農,用意是讓擁有小面積農地的農民,將農地承租給有意願耕種的佃農,擴大耕地、成本降低、提高競爭力,同時吸引年輕人從事農作。

農委會統計,政策從98年5月推動到99年8月止,完成租地3721公頃,每人12.7公頃。但這樣的成績無論如何都不能算好。

洪輝祥則認為,小農才是台灣的希望,但一有天災農產品價格稍漲消費者就有怨言。長期以來農產品價格偏低,導致農家收入不好,又要承受天災的風險,大家都覺得「做農沒前途」,想當農夫的人就會愈來愈少。

黃琮琪指出,政府不敢讓糧價上漲,多數小農就沒意願生產,生產成本這麼高,鼓勵種植的配套都沒出來,「糧食安全發展的決心依然很遙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