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天花湖水庫,環評通過12年後,再度舉行說明會,預計今年底送行政院核定。
苗栗縣長鍾東錦全程在場,支持開發。(圖/作者提供)
文‧朱淑娟2025.5.27
苗栗天花湖水庫,環評通過12年後,捲土重來。經濟部水利署,上周舉行2場說明會,強調如果地方民意支持,年底將送工程計畫,報行政院核定。
這2場說明會,苗栗縣長鍾東錦全程在場,且坐在台上主持會議、推銷政策,現場更是滿滿的議員、村長,一面倒支持開發。苗栗縣會後還發聞稿,好像它才是開發單位。這種特定對象參與的說明會,並不能代表真正的地方民意。
而且經過12年,時空環境已改變,就連水利署的水資源管理,也跟過去大不相同,但拿出來的簡報,還是環評定稿本的內容。到頭來,天花湖水庫、甚至還在名單內的雙溪水庫,依然要開發,水資源管理等於又走回頭路。
水庫淹沒區,要有符合村民權益的安置計畫
天花湖水庫預定地,在苗栗縣頭屋鄉、公館鄉境內,是一座中小型離槽水庫。水源來自後龍溪,在公館鄉打鹿坑設攔河堰截水,經三座引水隧道,引入水庫。預計施工10年,完工後,每天可供水26萬噸。
三座引水隧道,從打鹿坑,穿過福德、大坑、南河、北河等7個村,沿線有大坑斷層、新北寮斷層,以及4個土石流潛勢區。2003年環評時,因為工程引發的土石流風險、農業用水、水庫淹沒區村民權益等重大環境影響,繼續二階環評。環評最終在2010年通過,2013年公告。因地方持續反對,至今未開發。
上周,雖然水利署承諾,以機械開挖取代鑽炸工法,但居民擔心地層擾動後,會增加土石流風險。苗栗縣僑成國小退休校長謝俊慧說:「不能只顧你的工程,上下都要顧,而且要讓居民充分明白,工程會經過哪裏。」
頭屋鄉飛鳳村共有12鄰,其中2~9鄰、約100戶,變成水庫淹沒區。環評結論要求水利署,「應與當地政府溝通居民安置計畫,確保居民社會形態及權益。」水利署提出的方案是「徵收」,飛鳳村村長邱仁浪對此不滿,「我們不反對政府建設,但要用我們的土地,就要有合理的安置計畫。」
他認為,最好的安置計畫是「集村」,將村民遷到飛鳳村10~12鄰。如果水利署執意徵收,跟環評結論要求的安置,並不相同,可能違反環評結論。
天花湖水庫,新建一座打鹿坑攔河堰,取後龍溪水,經隧道送到頭屋鄉飛鳳村蓄存,
沿途經斷層及土石流潛勢區。(圖/水利署環說書)
打鹿坑攔河堰上游,應畫水質水量保護區
另外,水利署說,未來打鹿坑攔河堰上游,不會畫水質水量保護區,這點也跟環評結論不同。水利規畫分署分署長張廣智說,環評結論是指水庫淹沒區上游的693公頃,並不是攔河堰上游的248平方公里。
但其實環評結論的原句是:「應依自來水法規定,畫設水質水量保護區。」並沒有說,只畫水庫淹沒區上游,不畫攔河堰上游。
而且你想想看,為什麼要畫水質水量保護區?就是擔心水質污染。相較於水庫上游,攔河堰上游才是最需要擔心的,這裏是大湖、泰安、獅潭、公館等精緻農業與溫泉重點區域,產生的污染量很大。水利署在環評定稿本中提到,2010年全苗栗縣民調,有64%贊成畫水質水量保護區,這次卻說不畫了。
當年環評時,雖然多位委員要求,攔河堰上游要畫保護區,但水利署只承諾水庫上游會畫,攔河堰上游,則強調會加強監測,如果水質不好,才會考慮畫設。這引發委員不滿,環評委員郭鴻裕說:「是否畫保護區,是法律問題,監測不能代替畫設。」如果最後決定不畫保護區,也可能違反環評結論。
水被攔走,枯水期農業用水難以保障
在打鹿坑設攔河堰,農民最擔心水被攔走。銅鑼鄉中平村村長何中文說:「後龍溪本來水就不多,把水攔掉,就沒水用了。」中平村代表徐裕逢補充,「東河圳水源來自穿龍圳,一旦穿龍圳水源枯竭,中平一帶農業灌溉就會受影響。」
而未來,打鹿坑堰要跟穿龍圳共同取水,水利署說「取水後,會優先保留穿龍圳用水,剩的水才會進入水庫。」如果是豐水期,這句話絕對沒問題,枯水期呢?當然是優先提供工業,農田只有被迫休耕的命運。
當年環評結論,要求水源聯合調度,要有權益人參與。不過那時有農田水利會,還能計較一下,現在水利會被農業部納編,就沒有說話的權利了。
大家應該還記得,2020年大旱時,10月1日才成立的農業部農水署,第一件為農民做的事,就是無預警宣布桃竹苗1萬9千公頃農田停灌。辛苦3個月,只要再灌溉1、2次就可以收成的作物,一句停灌,就這麼毀了。
水源開發不應走回頭路,應先提高用水效率
天花湖水庫捲土重來,跟桃竹苗大矽谷計畫,息息相關。水利署在水價不合理、用水無效率下,只能配合政策拼命開發。過去8年引以為傲的「開源、節流、調度、備援」也撐不住了,政策又悄悄改成「新供水」。除了天花湖水庫,還有遍地開花的海淡廠、再生水廠,宛如進入水源大開發時代。
另外,水利署說,未來打鹿坑攔河堰上游,不會畫水質水量保護區,這點也跟環評結論不同。水利規畫分署分署長張廣智說,環評結論是指水庫淹沒區上游的693公頃,並不是攔河堰上游的248平方公里。
但其實環評結論的原句是:「應依自來水法規定,畫設水質水量保護區。」並沒有說,只畫水庫淹沒區上游,不畫攔河堰上游。
而且你想想看,為什麼要畫水質水量保護區?就是擔心水質污染。相較於水庫上游,攔河堰上游才是最需要擔心的,這裏是大湖、泰安、獅潭、公館等精緻農業與溫泉重點區域,產生的污染量很大。水利署在環評定稿本中提到,2010年全苗栗縣民調,有64%贊成畫水質水量保護區,這次卻說不畫了。
當年環評時,雖然多位委員要求,攔河堰上游要畫保護區,但水利署只承諾水庫上游會畫,攔河堰上游,則強調會加強監測,如果水質不好,才會考慮畫設。這引發委員不滿,環評委員郭鴻裕說:「是否畫保護區,是法律問題,監測不能代替畫設。」如果最後決定不畫保護區,也可能違反環評結論。
水被攔走,枯水期農業用水難以保障
在打鹿坑設攔河堰,農民最擔心水被攔走。銅鑼鄉中平村村長何中文說:「後龍溪本來水就不多,把水攔掉,就沒水用了。」中平村代表徐裕逢補充,「東河圳水源來自穿龍圳,一旦穿龍圳水源枯竭,中平一帶農業灌溉就會受影響。」
而未來,打鹿坑堰要跟穿龍圳共同取水,水利署說「取水後,會優先保留穿龍圳用水,剩的水才會進入水庫。」如果是豐水期,這句話絕對沒問題,枯水期呢?當然是優先提供工業,農田只有被迫休耕的命運。
當年環評結論,要求水源聯合調度,要有權益人參與。不過那時有農田水利會,還能計較一下,現在水利會被農業部納編,就沒有說話的權利了。
大家應該還記得,2020年大旱時,10月1日才成立的農業部農水署,第一件為農民做的事,就是無預警宣布桃竹苗1萬9千公頃農田停灌。辛苦3個月,只要再灌溉1、2次就可以收成的作物,一句停灌,就這麼毀了。
水源開發不應走回頭路,應先提高用水效率
天花湖水庫捲土重來,跟桃竹苗大矽谷計畫,息息相關。水利署在水價不合理、用水無效率下,只能配合政策拼命開發。過去8年引以為傲的「開源、節流、調度、備援」也撐不住了,政策又悄悄改成「新供水」。除了天花湖水庫,還有遍地開花的海淡廠、再生水廠,宛如進入水源大開發時代。
花300億,破壞一個生態圈,增加地質風險、迫遷居民、瓜分農業用水,只為了滿足少數人的土地炒作利益,並不值得。水源供給應該總量管制,並檢討不合理的水價,要求大用水戶節水,否則再多的水,也不夠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