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

協和四接,何不來場聽證會?

 
針對台電要在基隆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民團發起護海公投遭駁回,
2023915日在行政院抗議。(資料照,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提供)
 
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25.1.14
 
202377日,協和四接環評專案小組審查時,因發生主席突然更換會議室改視訊爭議,停審半年,接著台電展延兩次。16個月後,17日將再度審查。這次會議出現多個專案小組前所未見的程序,包括:事先設定三個議題、請台電及環團各自推薦委員、以及事先預告要審全天。
 
另一個不算特例,但跟上次不同的是,主席從學者換成環境部次長,通常會由次長主持的專案會議,都是行政院的「重大開發案」,還沒有不過的前例。
 
從這些程序設計來看,是希望一天內把各方意見釐清,送環評大會決議。不過正確來說並不是釐清,只是彙整意見,實質上還是沒有釐清。四接爭議眾多,真的想釐清的話,不如來場聽證會,給雙方充分交相辯論的機會。
 
 
程序似乎較開放,但又設下重重障礙
 
依照環境部「專案小組初審會議作業要點」,專案小組由環評委員、專家學者814組成。但可以針對特定環境議題舉行「專家會議」。
 
專家會議是前環保署長沈世宏創立的,原意是,專案小組委員由各種專業組成,不一定懂特定環境議題。於是從開發案中,挑出一些爭議的專業議題,舉行專家會議,曾經在國光石化審查時,開出5個專家會議。
 
在專家會議中,只有這個專業的委員在場,要談「海岸變遷」,就只有海岸變遷專家,要談水資源,就只有水資源專家。專家會議結論,再回送到專案小組,小組委員就不必再為這個議題傷腦筋,等同委外審查。
 
這次協和四接專案小組審查,類似專家會議,但又片面設定、不是經過協商訂出三個議題,包括:海洋生態、操船安全、港埠營運。而且三個議題放在一起審,而不是分開討論,還是回到不同專家混審的情形。
 
而且讓這些專家一口氣審查全天,等於疲勞轟炸,能不能保持體力、腦筋清醒審查,也大有問題。到底有什麼急迫性,非要這麼做不可?
 
 
協和電廠的重大問題,都不在討論範圍內
 
其實,協和四接的爭議,不只被設定的那三個議題,更根本的至少還有三個:協和電廠如果不更新,會不會缺電、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案?協和電廠更新,能不能減碳減空汙?協和電廠有沒有可能轉成再生能源廠?
 
台電說,協和電廠34號機除役,新建2部燃氣機組共260萬瓩,是為了補足由協和電廠供給北東電網的發電缺口470萬瓩。這個缺口無法以增加電網輸送能力替代,一定要新增電源,否則將會缺電。
 
而環團指沒必要開發的理由包括:依據經濟部提出的深度節能計畫,2027年可以節省206億度電,大約是協和2023年發電量23億度的9倍。另外2030年的地熱發電計畫可達3.4GW,超過協和兩部燃氣機組總裝置容量2.6GW
 
另外,台電說四接可減排96%空汙、52%溫室氣體。但環團說,協和電廠34號燃煤機組共100萬瓩,轉型260萬瓩燃氣機組,每年排放623萬公噸溫室氣體,是增碳不是減碳。空汙每年排放1,221公噸,也比轉成地熱多。
 
不過節能計畫、地熱開發,能不能依照計畫達成還不知道,電力需求不斷增加,卻是台電立即要面對的,不會承擔不確定的風險。而且環評不會討論地熱、節能這些可能的替代方案,只會限縮在空、水、廢、土方等等「環境影響」。
 
另外環團提到,填海造地會破壞海洋生態、外木山景觀、基隆港發展、未來能源轉型更困難等等,環評就更不會討論了,外木山美不美,不關他們的事。
 
 
舉行聽證會,開展出更開放的討論空間
 
這就是為什麼重大環境議題,無法在環評這個層次處理的原因,因為環評已設下重重審查限制,不會處理政策問題、或替代方案,而且環境部是行政院的所屬部會,不可能違反行政院的政策。加上四接已經審了五年、六次,再不通過,面對經濟部不斷呼喊缺電,環境部長也無法跟行政院交代。 

 因此,如果還是在環評這個混沌的場域廝殺,四接最終還是會跟三接、七接一樣通過。環境部與其替經濟部揹負強行通過的罵名,何不主張舉行聽證會,把問題丟還給經濟部,同時也開展出更公開的辯論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