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4.9.10
環境部9日舉行碳費費率審議會,這是今年3月15日至今,半年內舉行的第五次會議,會中達成共識,碳費起徵價在每噸300元到500元之間。不過這只是委員會的共識,最後如何決定,還要由環境部做綜合考量。而環境部預計10月底預告費率,在此之前會再舉行一次審議會做最後決定。
之前環境部長彭啟明曾說,「碳費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企業希望愈低愈好、環保人士則希望愈高愈好。」他還透漏有人跟他喊話,每噸碳費應該徵收2、3千元台幣,立即跟國際接軌。但民眾對物價上漲有疑慮,他不可能這麼做。
碳費收得太少,難以誘發減碳動機
過去環保團體曾提出,碳費每噸不得少於300元,企業則要求不得高於300元,預料每噸碳費徵收200到300元的機會高。如果再扣除所謂「過渡配套機制」,包括免徵額2.5萬噸、自主減量優惠、碳洩漏風險行業2折、碳權抵換等,以及未來從碳費基金中得到的補貼,企業實質繳納的碳費還會更少。
在整部氣候變遷因應法中,碳費的定位是「提供減碳誘因」,因此,碳費要訂多少才能誘發企業減碳動機,就是關鍵所在。訂太低,企業發現要繳的碳費不多,就會把碳費當成支出,不會積極去想如何少排放、少繳費。
訂太高,企業成本增加,轉嫁到產品,會引發物價上漲效應,這方面的考量,可能還比碳費的減碳效果更重要。從去年開始,房地產業者就不斷說,碳費徵收會讓房價至少上漲5%,雖然環境部一再澄清最多只會影響1%,但上漲的說法並沒有消除。而且不論5%或1%,總之不能否認對房價還是有影響。
在費率委員會的機關代表中,除了經濟部、國發會、金管會、國科會之外,還有行政院主計處,這應該是環境部所有環境費審議委員會中,第一次有行政院主計處代表,這表示還是不敢輕忽,碳費可能引發物價上漲的效應。
碳費採取漸進式調漲,慎防物價上漲
主計處預測今年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1.85%(未考量電價調漲、碳費徵收),碳費徵收可能增加企業成本,再把成本轉嫁到商品,導致物價上漲。
碳費審議委員會曾提出六個碳費費率,分別評估對CPI的影響,包括100元、150元、300元、500元、800元、1000元。評估結果,一般費率的影響從0.0269到0.2687,高碳洩漏風險產業打2折的費率,影響則降為0.0121到0.121。結論是,碳費徵收對總體經濟影響不顯著。
不過,未來碳費費率會逐年提高,環境部以新加坡為例,2019年到2023年的稅率,每噸約台幣123元(新幣5元),2024到2025年台幣615元(新幣25元),2026到2027年台幣1108元(新幣45元),之後會再持續檢討。
台灣的碳費也會採取逐步調升的做法,可能二到三年調整一次,昨天的費率委員會則建議,2030年可能調到每噸1200元到1800元之間。
碳費應補助貧窮人口,減低物價上漲衝擊
依照《氣候變遷因應法》第32條,碳費收入將成立「溫室氣體管理基金」。環境部曾估算,碳費費率從每噸100元到1000元,以一般費率計算,可收到142億到1426億的碳費,這筆錢將用於補助機關及企業的減碳工作。
不過,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盧倩儀曾呼籲,應推動「碳紅利普發」,將碳費基金挪出一部份普發給低收入者,補貼他們因為碳費徵收、物價上漲的困境。
中研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也認為,對汙染者收費就是給他減量誘因,碳費收入不應該再回到汙染者手上,而是回饋全民。因為減碳是一個責任,補助制度卻把減碳變成一種公益,好像他做了善事我們要回饋他。
2025年5月環境部將收到第一筆基金,基金用途應該要有更符合社會公平的做法。如果最後又把錢回饋到企業手裏,要求他減碳的動機又更低了,如果這樣的話,徵收碳費除了讓環境部多一個小金庫之外,並無助於減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