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6日 星期二

政策推動友善畜牧,可以減少排更多碳

 
耕種養殖排碳量大,需要政策積極減碳。(/動社)

 
本文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3.6.6
 
《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今年8月環保署將提出碳費徵收及用途辦法,引發另一波討論熱潮。第一批徵收對象是水泥、鋼鐵等大戶,卻忽略集體排碳量大的其他產業,例如「耕種養殖」,它排放的甲烷又比二氧化碳造成暖化的威力更強,但關於這方面卻只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中放入「推動低碳飲食」、而且還是教育宣導類,不是政策推動項目,這將錯過友善畜牧可達到的減碳效果。
 
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呼籲,食物系統對碳排的貢獻不容忽視,政府應透過碳稅,輔導工廠化畜牧轉型為「友善畜牧」,減緩畜禽水產品的碳排。另外推動低碳飲食、減少剩食,不只從末端宣導民眾惜食,而是政策要負起責任,減少從生產到餐桌之前因運輸、保存不當等各種原因造成的浪費。
 
 
少吃肉、少排碳,符合低碳飲食定義
 
飼養經濟動物過程製造的溫室氣體,主要是甲烷,其造成的暖化程度是二氧化碳近30倍。隨著社會愈來愈富裕,人類吃進更多熱量,多數來自肉類。依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書中的計算方法,飼養一隻雞要吃2卡穀物才能產生1卡雞肉。豬是3倍、牛是6倍。
 
這表示只要人類吃愈多肉,就要種更多穀物,種植過程中使用的化肥又會排放更多溫室氣體,製造水汙染。而動物在飼養過程的排便、打嗝、排氣同樣也會排放溫室氣體,尤其動物糞便更是農業排碳的主要來源之一。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吃肉,但這不切實際,所以才會出現「低碳飲食」這種說法,也就是「少吃肉」的意思。吃肉造成的排碳量比不吃肉多,理論上應該繳更多碳費才對,不過政府應該不敢這麼做,但隨著氣候變遷,飼養成本將愈來愈高,未來吃肉也一定會愈來愈貴。
 
 
減少剩食,是減少食物排碳的手段
 
另一個減少食物排碳的方法是不要浪費,也就是減少剩食。所謂「剩食」不只是家戶廚餘,而是食物在到達民眾家裏之前的種種浪費。今年2月中研院提出「農業政策建議書2.0」中提到,依據聯合國農糧組織統計,全球3分之1的食物,因外觀瑕疵、運輸損耗或保存不當等種種原因,無法順利抵達餐桌。
 
這個數據看起來很嚇人,依聯合國統計,全球人口在20221115日已突破80億,預估2030年達到85億,205097億,2058年就會增加到100億。到時候目前所生產的糧食將無法提供人類足夠的食物。而這些被丟棄的食物從生產到回歸環境中,分解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佔全球排放量的8%
 
不過到目前為止,政府在推動減少剩食多半只訴求民眾不要浪費,吃多少買多少煮多少等等,但其實這已經是枝微末節,而且誤導民眾所謂剩食就是廚餘。其實政府應該負起責任納入政策,改善運輸或通路的浪費,鼓勵企業投資延長食品保鮮的技術,或推動瑕疵外觀產品再利用等等
 
 
透過碳稅,轉導改建友善畜牧場
 
動社之所以建議政府應該透過碳稅,輔導工廠化畜牧轉型為「友善畜牧」,因為友善畜牧可以為減碳做的事很多,今年3月在台北舉辦的一場友善畜牧論壇中,荷蘭「明日雞蛋」(Kipster)創辦人Ruud Zanders分享他如何產出碳中和雞蛋。
 
明日雞蛋是一個多層平飼的蛋雞場,母雞的飼料是以人類剩食加工製成,例如本來會被丟棄的吐司邊,這麼做的好處是不會跟人類搶食物。他們還利用雞糞製成有機肥料,雞舍屋頂設置太陽能板,整間農場電力自給自足。
 
可惜農委會在「疫後特別預算」中編列預算補助改建禽舍,希望藉此隔絕禽鳥降低缺蛋風險。但補助對象卻包括非開放式高床蛋雞舍、密閉水簾籠飼蛋雞舍,也就是格子籠雞舍,而不是鼓勵業者轉型為友善畜牧。 

上周數個環保團體組成「碳稅聯盟」時提到,環保署規劃第一批徵收碳費對象只有287家,這些排碳大戶只占總排碳量一半,可能讓民眾對減碳無感。而友善畜牧跟每個人的生活有關,是推動減碳的有效途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