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

莫拉克十周年,水患的啟示與未來



本文為作者在2019.8.7華視晚間新聞「客座總編輯」單元分享內容。

文‧朱淑娟 2019.8.7

今天87日是一個很值得紀念的日子,十年前的今天,莫拉克颱風在花蓮登陸,隔天88日從桃園出海後,引進西南氣流,釀成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莫拉克風災、又稱為八八風災。當時中南部很多山區的雨量超過一千毫米,引發山崩土石流,道路、房屋毀損、水庫淤積、也造成重大傷亡。其中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1-8鄰被土石流淹沒,導致381人死亡、16人失蹤的悲劇。

莫拉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轉折點,看到水患的威力,大家對風災有了比較深切的危機感,像這幾天的利奇馬颱風一有消息,政府很快就成立應變小組。

另一方面,我們覺得莫拉克風災已經相當大,但之後這十年,時雨量超過100毫米的強降雨愈來愈常見,導致淹水事件不斷,包括201588日的蘇迪勒颱風重創烏來、201763日的強勁梅雨造成基隆大武崙溪淹水、還有去年823日熱帶性低氣壓,這些都顯示氣候變遷已經在影響我們,未來要更有決心去因應。

今天我們就要來跟大家分享,莫拉克帶給我們的啟示,以及未來又該做什麼,才能趨吉避凶,減緩水患造成的衝擊。


首先來看莫拉克帶給我們那些啟示。

一、要落實土地管理

每次發生水患,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這種雨下到那裏、那裏就會淹水」。但其實並非如此,會不會淹水,跟那個地區的土地利用方式有絕對關係。

我們來舉2個例子。第一、去年823淹水最嚴重的台南,雨量最大的地區是國道以東的楠西、東山。但淹水嚴重的地區卻是在國道以西的麻豆、學甲,這跟政府的都市計畫、開發案有沒有避開易淹水地區有絕對有關。

第二個例子,同樣在去年823淹水嚴重的嘉義縣,主要淹水原因就是長期抽地下水養殖,加速地層下陷。要減少淹水,關鍵不是在那裏蓋多少滯洪池,而是產業要調整,或是要想辦法減少抽地下水養殖,才是根本的防洪之道。


二、都市洪水要做總量管制

40年來政府投入6千億治水,堤防加高、排水保護標準也提高了,但淹水並沒有減少。主要原因是現在的淹水型態,很少是因為河川漫淹、而是下在都市的水排不出去。這跟都市 人口增加,建案、道路增加有絕對關係,一塊本來可以透水的土地,開發後變成不透水地,導致逕流增加,雨水下水道最高只有78.8毫米,根本無法承受2015年水利法修正後增訂「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專章,用意是源頭管制,建商開發時要自備排水設施。


三、避免小林村悲劇,需要更精準的預報能力、以及撤離計畫

今年327日高雄高分院改判高雄市政府要賠償小林災民,主要理由是當時已發布土石流警戒、但政府並未強制撤離居民。這個教訓告訴我們,雨量預報的能力要再提升,2010年9月19日凡那比颱風造成高雄岡山淹水,一家養老院下午3點開始淹水,直到晚上8點救援人員才到,因為淹水預報只能提前3小時。如果能提前6小時就能爭取更多救援時間。此外建立不同等級的救災模式、擬定減少傷亡的撤離計畫也非常重要。 



未來要化危機感為行動,讓治水回歸專業,少一點政治操作。

一、治水特別預算不應該常態化編列

依預算法規定,只有當發生國防緊急事件、國家經濟重大變故、或重大災變時才可以編列,但自從2006年起編列的三筆總額4327億的特別治水預算,卻變成常態性編列,甚至淪為政治分配,已經失去特別預算的意義。而特別預算是舉債而來,增加下一代的負擔,不符合公平正義。


二、淹水時的政治爭論應該減少

去年823高雄淹水爭論陳菊市長的滯洪池有沒有效?今年719高雄淹水爭議韓國瑜市長的清淤有沒有效?其實不論滯洪池或清淤,都只能達到一定的效果,這些事情需要專業的討論、並讓民眾明白,不該淪為打藍、打綠的籌碼。


三、解禁保護區,不應該變成選舉籌碼

雖然這十年來治水已有進步,但面對氣候變遷應該更加小心,但1今年四月蔡英文總統與基隆市長林右昌,宣布解除基隆河沿岸土地開發管制。回想2001年納莉颱颱造成基隆河史上最嚴重的水患,主要原因就是基隆河沿岸過度開發,事後發布禁建令,因為這有助於整體水患的預防。但蔡總統為了選舉利益卻冒然解禁,完全違反防災守則,更是陷基隆河於更大的水患風險之中,並不是很恰當。

最後我想說的是,一個國家的政府跟人民因應環境變化的能力,會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政府要能預見危機、當機立斷,更不要為了短期利益,做出對長期不利的事情。另一方面,百姓也能以積極態度協助,整體社會的命運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