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6日 星期二

自覺理虧的人才會恐嚇環評委員

有支持淡北道路開發的人恐嚇環評委員,應嚴正譴責。(/風傳媒)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 2019.3.26

環保署上周發出新聞稿指出,有支持淡北道路開發民眾,因不滿環評審查未過,用Email、電話恐嚇、威脅、甚至人格攻擊環評委員,不排除採取法律行動以維護環委審查空間。聽到這個真令人生氣,因為這些人正在破壞許多人努力建構的理性討論平台,而自覺理虧的人才會做出這種事,應該被嚴正譴責。

環保署的環評委員會,應該是目前國內最公開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這裏,對自己關心的開發案表達意見。此外還可以寫文章、辦活動爭取大眾及環委支持。如果不滿意審查結論,還可以訴願、訴訟爭取翻案。這些已經是多年來大家都很熟悉的程序,像淡北道路案這樣私下恐嚇環委的已經非常少見。

而環保署的環評會能像現在這麼公開(地方環評會就不一定),並不是一、兩天的事。最早連聽都不能聽,記者也不能進入,現在重要的會議還有直播,記者也可以全程在場。然而這樣的規則並非穩定不變,而是架構在一種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上,只要這個平衡稍微傾斜,環保署隨時都會變更規則。

因為多年來環保署常覺得委屈,一個案子開發與否,並不只是環評一個關卡。但因為環評會最公開,所以最容易被放大檢視,環保署長動不動被罵、甚至下台。反而不公開的部會都沒事,這讓環保署常常想收回這個權利。

舉個例子,到環保署參加過環評會議的人,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那間四樓五會議室,外觀跟旁邊的會議室完全不同?這間會議室本來跟其他會議室都是玻璃窗,2010年中科三期審查時,因為有民眾從玻璃窗外看審查,怒而拿椅子敲玻璃,後來這間會議室就變成現在這樣,一個完全密閉的木頭箱子。

還有,大家在環保署大門換證件時,有沒有注意到右邊有一個會議室,那也是因應會場出現「狀況」而設的,有時只能在這裏看轉播,而不是入場旁聽。因此多年來,包括記者、民眾都小心維護參與權,不讓環保署藉機緊縮規則。為什麼那位恐嚇環委的人要受到譴責?因為他在破壞大家好不容易維持的平衡。

環委要求補件再審,合情合理

313日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淡北道路),環委要求補件再審的理由可說合情合理。這個案子爭議多年,最早由交通部公路總局提出,2000年審查不予開發,隨後新北市政府提修正計畫,2011年有條件通過,居民提撤銷環評之訴成功。新北市主動進二階,去年重啟審查,313日是環評大會。

新北市政府推動淡北道路,主要是因應淡水開發案、人口逐漸增多,造成竹圍到紅樹林路段交通尖峰時經常塞車。但目前淡水聯外道路只有台2線,為了改善竹圍路廊交通擁塞問題,決定蓋淡北道路,從淡水區中正東路與淡金路交叉口,到台北市立德路口,全長5.45公里。

其實連環評委員都沒有否認,竹圍到紅樹林路段經常塞車的事實,也同意這個情況需要改善,但改善的方法並不只有蓋淡北道路,還有很多其他選擇。畢竟任何開發都是一個生態系的滅亡,特別是這條路臨近淡水紅樹林重要溼地,如果有其他不必開路、也能改善的方法,環評委員當然要提出來,不提出來反而是失職。

解決交通不只是開路,要求評估替代方案才合理。(/風傳媒)

環評審查包括生態環境、經濟及文化

環評委員提的內容包括,竹圍路廊跟捷運淡水線平行,中間有紅樹林及竹圍站,目前淡水捷運尖峰時段6分鐘才一班,而中永和卻3分鐘就有一班,如果能增班,或許道路交通就能改善不少。

而且關於淡水的道路方案,還有民國113年將完工的淡江大橋、去年已通車的 淡海輕軌。此外,依照新北市調查,86%都是一個人開車,能否透過交通管理手段、而不是開路來改善?

而就算淡北道路有其必要性,但路開了之後車流反而更多,這已經有太多前例可以印證,所以這條淡北道路能撐多久不塞車,這也是環委要求新北市政府應該想遠一點,做一個長久交通規劃的理由。

或許有人會說,環評委員只要評估環境因素就好,不必管交通怎麼管理,但環評審查沒有這麼狹隘,何況環評法第四條是這樣寫的:

〝環境影響評估:指開發行為或政府政策對環境包括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經濟、文化、生態等可能影響之程度及範圍,事前以科學、客觀、綜合之調查、預測、分析及評定,提出環境管理計畫,並公開說明及審查。環境影響評估工作包括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及審查、追蹤考核等程序。〞

因此要求評估開路以外的替代方案,本是環委該做的事,何況開路之後,原來的地景就消失,汙染隨之而來,討論環境當然包括開路與否。

多年來,中央及地方政府都以紓解交通為由,開闢各式各樣的道路、徵收土地,但其實人民很想知道,紓解交通只能開路嗎?有沒有其他選擇。都市計畫、區域計畫也只能檢視計畫內的配置合不合理,至於開發是不是唯一選擇,就沒有討論餘地。如果連環評會都不能討論這些,那就需要舉行聽證會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