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2日 星期五

台積電等環評案差點深陷「水」中 水利署提的不缺水保證可行嗎?

 水資源管理的多項變革,期待2015年石門水庫的大旱不再出現。

原文刊登於《信傳媒》

文‧朱淑娟2019.2.22

一個開發案環評過不過,最大爭議通常出現在水、電,之前台積電多個開發案都卡在水中掙扎好幾次,最後請出經濟部掛保證才過關。

但經濟部憑什麼保證水電不缺?環保署20日就請經濟部一次說清楚。在水源方面,水利署提出四個策略,保證未來12年台灣都不缺水,但前提是這些策略都要順利推動。

水利署副總工程司林元鵬分析目前水源供需現況。近10年來台灣每年總降雨量大致維持在2500毫米上下,但降雨日數減少、強度增加,增加供水風險。估計每年可供水173億噸,農業使用七成最多,其次是生活兩成、工業一成。

以縣市來看,六都用掉七成水量,其中又以台中、台南、桃園的供水風險最高,原因是這三區工業用水快速增加,甚至出現排擠農業用水情形。如何保證台灣未來12年都不缺水,水利署提出以下四個策略。


策略一:工業用水重新盤查,用不到的水收回

一個開發案送環評審查時,如果沒有先拿到水利署的用水計畫書,大概連審都不用審。目前有76個工業區擁有用水計畫書,但這是以最大開發量來計算,然而多數並不會開發到最大量,導致實際用水遠低於計畫量的水量,占了不必要的額度,導致水源規劃失真,而過去已核給的計畫書卻不能取消,2015年水利法修正後,終於水利署有權重新盤查計畫書,把不必要的額度收回。

經濟部水利署長賴建信說:「每年四月針對過去已核定的計畫書會做盤查,若連續三年用水計畫不對就會檢討。」76個工業區原本核給每天185萬噸,實際只用到80萬噸,差了100萬噸,差額收回後給水利署更大的調配空間。

策略二:工業要承諾使用再生水

解決缺水問題不只政府要努力,用水量大的工業也要善盡責任,尤其在台中、桃竹、台南等缺水區,更要思考非淡水以外的供水方法,包括再生水、海淡水、或提高廢水回收率,日前台積電在南科的3奈米廠能通過環評,就是因為承諾使用7.3萬噸再生水。

水利署的再生水目標是民國120年要達到132萬噸,目前內政部推動的再生水廠有六座,全數完工可供應28萬噸。但再生水廠能不能發揮功能,還有很大的挑戰,包括廠商是否願意接受且付較高水費,但這不是廠商願不願意的問題,水利署的責任是穩定供水及標準水質,環評委員則將此納入審查要件。

另外一個困難是,就算廠商願意用再生水,但當地卻沒有管線接得上。日前台積電預計在竹科寶山的開發案,環評委員要求要用再生水,但當地根本無管線。賴建信說,這有兩個解決方案,一是提高接管率,二是「代履行」,一家公司承諾用的再生水,由他付費,然後請另一家位置合適的工廠使用。

策略三:海水淡化補充不足

另外,補充淡水不足的方案,除了再生水,還可以發展海水淡化,這也是缺水國家普遍使用的方案,環評委員質疑為什麼我們並未積極發展海水淡化?賴建信說,海水淡化需要使用較多能源,目前以發展再生水為主。不過台塑六輕之前通過環評要蓋日產10萬噸的海淡水,就減輕對自來水的依賴,或許未來針對大型企業,也可以鼓勵自行蓋海淡廠負擔一部分用水責任。

策略四:農業用水灌溉效率再提高

農業用水占七成,如何在缺水時不影響耕作,農業本身也需提出更多節水方案。去年台南缺水,嘉南水利會以延後灌溉時間,改變灌溉周期,每公頃稻作用水從8700噸,降到14,400噸,加上掌水工加強控水,最後省下5億噸水渡過難關。如何善用科技提升灌溉效率,也是未來農業節水的重點。

水利署保證開發案環評過關,但自己的水源開發案卻可能過不了關,例如基隆的雙溪水庫、台中的大安大甲聯合用水、台南白河水庫更新及淡化廠、台南玉峰堰工業專管等。這不必拜託環評委員,如果開發的必要性不足、對生態影響過大、甚至暗藏其他開發目的都不可取,不如盡快調整,以免耽誤供水大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