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台灣有什麼條件開放農產品進口零關稅?

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中的條文,究竟有那些對台灣農業不利的影響,
農委會應針對學者質疑的「條例內容」回應,不要再實問虛答


原文刊登於《風傳媒》

‧朱淑娟2014.6.17

13日起立法院加開三周臨時會,其中《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已排入重點法案。從四月起包括官方、民間都舉辦多場說明會,在擴大討論之後,許多問題也像剝白菜一樣層層被剝開,問題與爭議之大,已經不是在臨時會依行政院版本裁裁剪剪就可以解決得了。為了回應這些民間的建議、也為了找到最符合台灣人民未來利益的做法,行政院應撤回草案,重新檢討修正後再送新的版本審查。

其中,關於自經區條例中的「農業加值」,16日多所大學的經濟系、農經系系主任及教授共同舉行記者會,針對條例內容一一提出修正建議,分述如下:

一、農產品進口零關稅,台灣有什麼條件做此「舉世無雙」的優惠?

條例草案第33,「外國營利事業..從事貨物儲存或簡易加工,其所得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38,「自國外輸入示範區內供營運之貨物及自用機器、設備,免徵關稅、貨物稅、營業稅、推廣貿易服務費及商港服務費」。

台大經濟系主任鄭秀玲表示,全世界有農業生產的國家,只有台灣採取這種完全開放、且一次到位的零關稅做法。她舉例,韓國跟美國簽自由貿易協議時,韓國擔心美國牛肉進口會衝擊本國牛肉,要求簽完自由貿易協定後15年才免關稅。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表示,全球有名的食品廠都在農業生產大國,而台灣並不是,而且台灣的食品出口價格比較高,如果輸入產品再享有優惠關稅,那農委會所謂「自經區會做大食品加工」的餅,只會增加使用國外農產品原料、減少使用台灣農產品原料。「這不是農業加值,是傷害台灣農業的政策工具。」

但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的說法卻是,所謂「農業加值」是把餅做大,重點是發展農業技術產業,農民的收入雖然不會增加、但也不會受影響。

然而,這種零關稅的作法影響有多大,至今農委會除了一些宣示自由化的說法外,並沒有看到完整的評估報告。一個觀察點是,我國從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許多敏感性農產品,包括紅豆、花生等都享有關稅配額的保護。而一旦自經區條例開放農產品進口零關稅,請問農委會,WTO的關稅配額機制是否就消失了,對台灣農業的影響又是什麼?

二、開放830項中國管制性農產品進口,台灣的農產品如何加值?

條例草案第42,「供示範區加工、修理、檢驗、測試、儲存的貨物」可以輸入原本依《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禁止輸入的830項中國農產品。

而輸入的農產品原料如用來生產「管制性產品」要全部外銷,如生產「非管制性產品」可以內銷。例如,進口花生做為加工原料,如果生產花生油  (管制性商品) 要全數外銷,如生產花生醬 (非管制品) 則可內銷。

台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退休教授謝志誠問:「如果你是業者,會選一公斤450元的台灣茶、還是90元的中國茶進來做茶包?」他認為這項開放將導致更多農產品進口,尤其是距離較近、農產品相對替代性高的中國農產品。而不論未來生產的加工品內銷或外銷,都會對本地農產品造成衝擊。

關於這一點陳保基表示,未來進駐自經區的廠商會有審查機制,會影響到國內農產品的、或是會用到830項中國管制性農產品的將限制進駐條件。不過這個所謂「審查機制」還在研究階段,只是口頭承諾,如何解除人民的疑慮?

三、大陸農產品加工品掛MIT,如何維護MIT品牌?

條例草案41則排除進入自經區的產品不必檢驗,陳吉仲認為這將影響台灣農產品的安全、進而毀壞MIT品牌。他舉例,兩岸所訂的農藥殘留標準不同,台灣已核准登記使用的農藥、且訂有殘留標準的共657項,中國只有161項。衛福部、農委會一年花多少人力及經費在做中國農產品檢驗,都檢驗不了,未來進入自經區的產品連檢驗都免了,如何保障加工品安全?

對此農委會說:「農產品檢驗檢疫事項為重要國家安全事項,農委會必當嚴守關卡自然不會影響MIT品質形象。」如此避重就輕的回答方式更令人反感。

綜上,學者提出的明確建議是,刪除414238則排除農產品。而如果農委會念茲在茲的是台灣農業的未來,就請不要再說「利大於弊」,請針對以上學者質疑做一次完整評估,重新修正條例再送審,如此才能展現公民參與的誠意。何況事關台灣農業的未來,多一點時間討論才能趨吉避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